
游立峰(左)介绍大伯理琪的画像。 薛召升 摄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本报通讯员 薛召升
6月25日上午,在太康县大许寨镇游庄村,一座小院绿荫掩映,84岁的游立峰坐在椅子上乘凉。作为抗日英烈理琪的侄子,他讲述了大伯经历的一段烽火岁月。
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出生于太康一个富裕家庭,1924年赴开封求学时接触共产主义思想,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派遣回太康开展革命斗争。后来,理琪考入西北军无线电学校。1934年,理琪被派往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又被派往山东胶东工作。1937年,理琪领导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离游立峰家不远,有几间青砖黛瓦的老屋,这是理琪家的老宅,他在这里出生长大。
游立峰说,大伯牺牲的时间比较早,未曾谋面,但他常听父亲讲大伯的事,“大伯中等身材,戴着眼镜,说话很‘硬’,说干啥就要干成”。
在理琪的甥孙朱凯杰家里,有一封理琪所写书信的影印本,字迹工整有力。信中写道:“李元兄长,我急需到开封无线电学校报到,因时紧不能见面告别,特留信一封……”信原件已捐赠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太康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轩人杰介绍:“理琪是太康县第一个共产党员,曾在太康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是太康革命的播火人。”
1938年2月,日军侵占烟台等地。为打击日军凶焰,理琪率部一举收复牟平城。部队在雷神庙休整时,突遭增援日军围攻,理琪率部突围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年仅30岁。
“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为纪念理琪,1962年郭沫若写下这首诗,概括了他战斗的一生。
在游立峰家的厅堂,相框里保存着一张理琪的画像。
“伯父为国家牺牲,他是我们游家的骄傲,我们曾多次去山东祭扫,并教育孩子们以他为榜样,多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游立峰说。
理琪的侄孙媳王会琴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我曾去雷神庙战斗遗址观瞻,英烈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也经常把英烈的故事讲给学生,希望他们能铭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