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海锋
6月26日,记者和邓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一起见到了梁雷烈士的儿媳吴生玫和孙女梁岩,听她们讲述梁雷烈士的革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血脉的世代传承。
梁雷,原名梁德谦,字雨田,1911年1月出生于河南邓县(现邓州市)梁营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初,梁雷受中共河南省工作委员会派遣,赴太原投笔从戎,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总会办的军政训练班教导队。8月下旬,山西省牺盟总会任命梁雷为牺盟会雁北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雁北13县游击司令。10月,他担任偏关县县长,接着又被委任为第二战区战地执法司令。1938年2月,日军在大同集结万余兵力,开始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2月26日,日伪军5000余人占领偏关县城,梁雷带领30余人,在敌军占领前撤出县城,到南山区光明村、柏家咀村一带打游击,并组织群众支前。3月18日,数百名日伪军偷袭包围了柏家咀村,梁雷在掩护战友转移中,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7岁。
梁雷牺牲前获悉自己的儿子出生,就给家里去了一封家书,表达了喜得儿子的欢悦心情,希望儿子长大后不畏艰险,并给儿子取名“克仑”。梁雷牺牲后家人一直打听不到他的有关信息,多年后,才通过他的同学姚雪垠和他的学生穆青,得知他1938年在山西柏家咀村牺牲了。
著名作家姚雪垠是梁雷的好朋友和同乡,1938年8月,他在汉口《大公报》发表文章《悼烈士梁雷》。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是梁雷的学生,也是在梁雷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的。1993年9月18日,穆青发表《泪洒偏关》,追忆自己的中学老师和革命引路人梁雷烈士,讲述自己离休后前往西北拜祭老师的经历。
梁雷烈士的儿媳吴生玫今年86岁,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丈夫,也就是梁雷烈士唯一的儿子梁克仑,毕业后从山西到湖北,直至1996年退休,一生都在军工机械厂工作。作为烈士遗孤,他在工作中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默默奉献。
梁雷烈士的孙女梁岩表示,全家有6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自己的儿子现在也是一名军人,正在部队服役。梁雷烈士的孙子梁毅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自己是襄阳市一名红色革命精神义务讲解员,经常到各地讲述英烈故事,开展红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