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昉
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既彰显了劳动精神在价值观塑造中的关键作用,也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倡导以劳树德、融合共育的价值理念
高校要认识到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的重大意义。一是强化价值认同。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破除“劳动异化”错误认知,纠正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观念。二是提升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勤勉敬业、精益求精、重义轻利的劳动伦理,思政教育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智慧,将传统工匠精神与创新发展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精神的演进与传承。三是促进知行合一。受技术异化、消费主义等思潮影响,部分大学生中依然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矮化。劳动教育涵盖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情感陶冶等多维度,与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政治认同、道德培养相互补。
构建全员参与、协同共建的育人机制
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劳动精神教育为抓手,联合多主体共促人才培养。一是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思政教师要深研教材,以“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为引领,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生动案例,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融入教学。 二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挖掘本专业领域特有的行业历史、劳动形态、榜样模范、职业道德和技术创新,提炼本专业的“劳动基因”。在教学中融入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将劳动精神的核心价值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连接,实现“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三是劳动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学生工作人员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将劳动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刚需”。挖掘校园生活中的劳动育人元素,探索如工厂实践、田间劳作、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劳动技能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构建可持续的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四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大学生“崇尚实干、尊重创造”的价值取向,并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校应重塑双创教育理念、整合资源,推动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组成“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将劳动精神培育融入双创竞赛与科研项目,实现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探索数智融合、精准有效的实践模式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要以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有力推动思政课教改创新,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一是开发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收集梳理劳动政策及理论、红色劳动基因、劳动法律法规、专业劳动伦理等,搭建沉浸式场景资源、交互式叙事资源、数据化可视资源,设计跨学科共享的劳动教育模块,构建基于校本特色的劳动思政教育数字生态。二是搭建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真实职业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专业劳动实践的生动场景。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网络云课堂、数字博物馆等,推进数智化教学。三是开展个性化实践活动项目。利用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开展“精准画像”,依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专业特色等“量身定制”个性化劳动项目清单、建立数字化劳动档案、开展职业倾向分析等,打破传统劳动教育实践的局限性。
创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程”“全方位”侧重于从创设情境、环境浸润等“隐性”的方式开展教育。高校要重视环境载体的育人功能,构建“场景浸润——行为养成——制度保障”全方位育人生态,将思政教育和劳动精神培育贯穿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设置沉浸式劳动场域。凝练校园特色文化与劳动精神相结合的精神符号,利用专业实训场地、实验室等定制劳动场景,建设工匠文化长廊、劳动成果展示、劳动宣言墙、院系责任田、志愿服务站、自助维修点、创客工坊等实体空间,使崇尚劳动成为校园文化精神内核的一部分。二是打造校园特色活动矩阵。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开设校园劳动文化节、技能交换、校园服务岗位体验、非遗特色技能展示等系列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拍摄劳动者纪录片、直播校园劳动场景等,将劳动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三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方面,劳动课程应纳入通识课程体系、通过成立学生劳动社团、毕业生“传帮带”等,激发学生投身劳动的内驱力。资源整合方面,校企共建技能创新奖励项目、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打通“校园”到“职场”的通道。评价激励方面,高校应将学生在校期间志愿服务时长、创新成果、技能认证等转化为劳动素养学分,并与教务系统对接,不断创新劳动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