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王伟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晶晶
爱读书的民工大叔刘诗利在网上火了。
不久前,一则他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读书分享会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这位来自濮阳、年近花甲的农民,以热爱读书、朴实无华等关键词被更多人看见,成为关注焦点。
6月底,刘诗利刚刚“走红”时,记者曾经在北京与他见面深聊。半个月过去了,再联系时,他已经回到了老家。
“从北京回来有十来天了,老家人也都可关心我,送书、请参加读书交流活动,还有给我介绍工作的。”7月13日,刘诗利告诉记者。
未来,回北京打工,还是留在老家,他还没有确切的打算。但不管去哪儿,都像近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说的那样,“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相遇:因书而起
6月27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市复兴路上的军事博物馆附近见到刘诗利。他带着敦笃厚道的笑容,衣着干净,大而重的背包一直背在身上。他随身携带着陈行甲赠予他的两本书,行走在像麦田一样宽阔的马路上。
此时,他对“走红”还有点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刚来北京不久,因为在书店看一下午书,遇到一位作家,竟然会闻名全国。
麦收一结束,刘诗利就到了北京。
在北京找活儿比家里容易些,他来到北京马驹桥劳务市场附近打零工,搬钢筋、打混凝土,在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谋生,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9点,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每天收入有两三百元。
凌晨四五点钟,零工市场就有活了。哪一天起晚了,到7点以后,活就变少。不干活时,他总是往图书馆、书店跑。此前,他还多次前往国家图书馆。
从马驹桥零工市场到北京图书大厦,距离约30公里,他有时候骑自行车去,有时候坐公交或者地铁去,骑自行车需要花两个多小时。
北京的夏天酷热,一路都汗津津的。到了书店停留片刻,马上就清凉了,盛夏在书籍里仿佛戛然而止。
他阅读的书大多与农业和电工等技术有关,“读书是我内心的需要,我不懂的东西,通过读书就弄懂了。通过读书,我掌握了很多信息、知识,甚至我的一些观念、认识都提高了,读书是好事。”
6月25日,刘诗利来到北京打工的第15天,在北京图书大厦与作家陈行甲的相遇,让他更加坚定这一点。
当天下午3点刘诗利进入北京图书大厦,直到晚上9点多准备离开时,碰到一楼正举办读书会,就站在旁边看。工作人员发现了衣着朴素、笑容羞赧,背着大包小包默默聆听的他,主动上前询问,听说他喜欢读书,就送了陈行甲的两本书并带他走到队伍前面。
得知情况的陈行甲,主动签名赠书并与其拥抱,为他写了两句赠言:“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轻舟已过万重山”。收到赠书的刘诗利惊喜交加,满脸过意不去。陈行甲则回应:“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
这个画面发到网上后,被无数人刷到并点赞转发,写在这位农民脸上沧桑而真诚的笑意,令无数网友动容,纷纷留言:
“看得热泪盈眶。”“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没有因生活辛苦放弃心中热爱。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令人感动。”“向内求,保持内心的纯净”“沧桑的脸遮不住岁月,更遮不住文化修养的力量。”……
提起这些,刘诗利心里却对陈行甲的歉意依旧不止,“他很温和,亲切,不摆架子,感觉很过意不去,自己没花钱买,几十块钱的书,人家就送给自己了。”
这正印证了一位河南网友的感慨:“正直、淳朴、善良、腼腆——这是刻在许多河南人骨子里的模样。”
走红:幸福就是让自己满意
在北京,刘诗利平淡得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寂静无声。原本默默无闻的一个普通人,而今,他第一次成为被围观的人,成为一个焦点,甚至成为村庄里舆论的核心。
走红这件事,家人比他自己知道得还早。许多亲戚、乡亲、记者给他打来电话,他毕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舆论和聚光灯与他的生活隔得太远,他笨拙地回应那些询问的语气、灼热的目光。
“(遇见陈行甲)当天晚上,人家工作人员就给我拍了几个照片,我在手机上看了看,觉得那形象不好看。”
刘诗利说,第二天就接到堂弟打来的电话,堂弟告诉他,人家给他拍的视频,发到网上了,有很多评论,让他快看。紧接着,他媳妇又打来了电话。
“我跟她说我也没想到人家把这视频发出去了,我害怕形象不好看,家里人嫌丢人,她说挺好的,家里人都很高兴。”
刘诗利的微信名字叫“幸福”,他说这是孩子原来起的微信名,他没想出更好的名字,就没有再改。“就两个字,很简练,意蕴也好。我觉得幸福就是做使自己高兴、满意或者舒服的事,看书就是幸福。”
在北京,他的日子尽可能省吃俭用地过着。平时吃饭主要吃面,买包子,喝粥,尽可能节约花费。挣的钱把大头带回家里,给自己留一部分作生活费。
他有两个儿子,均已结婚成家。他也有了孙子、孙女。家里十几亩地在去年已经承包给他人,和黄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刘诗利,今年难得不需要再和麦田较劲。
见面采访时,正值6月末,一场小雨过去,空气中飞扬的尘土味被蒸腾的水汽吞噬了,泥土的气息混合湿润的暖风扑在脸上,这样的空气他非常熟悉,与雨后家乡的泥土味相差无几。
在北京这座外来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有许多刘诗利一样的人,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在辛勤劳作与平静的生活中打发沉重的人生。
刘诗利手里拿着陈行甲的两本书,对着记者又读了一遍上面的赠语:我们一起过热爱的一生。
回乡:亲情与关怀在乡音里
7月中旬,记者再次联系到刘诗利,他已经回到了家乡河南濮阳。
回家的缘起,是那条在路边吃土豆的视频。
网上传播的视频里,刘诗利蹲在路边吃午饭,他的午餐是1斤土豆,1个小洋葱,4个小甜瓜,在小市场花了4.4元买来的。
土豆在路边超市的微波炉做熟,就着洋葱、甜瓜,就是一顿饭。视频里他说,有时候也会买几个烧饼,5个烧饼花4块钱。
这个视频被家人看到后,家人觉得心疼,打来电话告诉他,北京的生活太艰苦了,想让他回家。有别的亲戚也打电话来说起此事。刘诗利说,自己在乎家人的态度,就回家了,准备在家里待一段时间。
回家乡之后,很多工作岗位向他抛来橄榄枝。
这些工作有幼儿园保安、停车场车辆管理员、旅游景区图书角管理员、老年公寓图书角管理员,还有池塘或菜园的管理员等,“图书角管理员这个我倒觉得比较理想,能跟图书近一点,等我再考虑一下。因为我没定下来去不去,也没有好意思问人家待遇,我要是真想干的时候,我再跟人家谈薪资这个事。”
濮阳的关怀不止如此。濮阳市委宣传部给他送了书和两个资料柜,让他放书用。濮阳市新华书店给他送了许多书,甚至还有房地产公司的人也来看他,给他送书。
此外,参加各种读书类活动也成了刘诗利的日常。
许多人邀请他,参加读书会、与高考生联动,他觉得参加活动都是学习的机会,想借这些机会有所收获。
他也开设了抖音账号,想看看是否可以挣一些流量,增加点收入,可以不需要再出去打工。
“但我没看过抖音、快手,我一般是打开百度看新闻、看视频,现在具体怎么操作我还不知道。”刘诗利说。
刘诗利说,自己的“出圈”,恰恰说明爱读书、爱学习是大家都乐于看见的潮流,读书给人带来温暖、正能量,他的收获已不止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