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赵世芳离世后捐赠器官

为渐冻症研究发一分光

《河南日报》 (2025年07月16日 第 12 版)

  漫画:王伟宾

  □本报记者 姬姣姣 本报通讯员 苏丽敏

  渐冻症被称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河南人蔡磊,这位曾经的上市公司高管,带着“渐冻”躯体,历时多年投身攻克渐冻症的特殊战斗,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罕见病症。

  在河南焦作,也有一位普通的大学老师,与渐冻症抗争16个月后,在生命的最后,用自己的微光照亮更多患者的希望。

  近日,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员赵世芳,在心脏停止跳动后,捐献了自己的大脑和脊髓组织,为攻克渐冻症研究献上最后的力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赵世芳的行动,正如蔡磊在自传《相信》一书中所说,“既然全世界至今都无法攻克渐冻症,我还有最后一颗子弹,就是自己的身体”。

  病榻十六月

  1986年,赵世芳出生于焦作。2011年,他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2012年就职于河南理工大学。

  从教10余年,他深受学生喜爱。2024年1月,赵世芳不幸确诊为渐冻症。

  “确诊那天,他比所有人都坚强、平静。”7月12日,妻子谢俊青的指尖轻轻抚过照片里丈夫的笑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当渐冻症的诊断判决降临时,赵世芳第一个念头就是捐献。目前渐冻症尚未被医学攻克,他愿去世后捐出大脑与脊髓组织,为后来者铺就一条通往希望的研究之路。

  “病中他始终平和,不曾焦虑绝望,只因心怀感恩。”妻子说,为了服务病友,他创建了“破冰记”抖音号和“破冰小记”微信视频号,运用自己的心理学专长,给病友们分享渐冻症的专业知识和对生命的感悟。

  “疾病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像对待吃饭、穿衣、睡觉、娱乐一样,以一颗平常心待之。”

  “我们自然而然接受出生,也要尽己所能接受死亡。接受不是摆烂,接受是勇敢面对,是迎难而上,是向死而生。”

  ……

  视频里的他日渐憔悴,从站着讲述到坐上轮椅,从气喘吁吁到用上呼吸机,直到最后依靠眼控仪进行交流。视频里有他对生命的思考,评论区里鼓励他勇斗病魔的祝福连绵不断:“赵老师加油!”“祝越来越好!”“期待渐冻症早日被攻克!”

  “他不抱怨命运,而是教我们如何面对。那天,赵老师缓缓掏出手机,给我播放海伦·凯勒的纪录片,他说‘疾病困住了身体,但困不住思想’,他声音很小,但却深印在我心中。”赵世芳的一名学生回忆说。

  讲台终章

  赵世芳的病情发展得很快。

  2024年5月,走路已经很吃力的他,坚持坐上轮椅来到教室,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

  教室的屏幕上跳动着醒目的标题《唤醒生命——绽放蓬勃力量,实现繁盛人生》。讲台下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站着听完了赵世芳老师的课。

  为了这堂课,他提前一个多月在病床上准备课件,手指难以用力,就用语音输入软件逐字校对讲稿……这些他在生病前最得心应手的工作,现在却需要花费几十个日夜的时间。

  “苦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他以自己与渐冻症斗争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勇敢面对挑战,学会在苦难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发现并创造生活的意义。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赵世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坚持线上答疑,也经常会有学生和病友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感谢他的帮助和鼓励。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赵世芳曾经这样说。

  速递希望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这是赵世芳很喜欢的诗——《用生命影响生命》。

  今年4月30日,看着昏迷多日的丈夫,谢俊青拨通了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工作人员的电话。“我们要将大脑和脊髓组织捐献给脑库,希望医学研究有进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马上就是‘五一’假期,会影响捐献吗?”她始终坚定支持赵世芳的捐献意愿。

  5月1日上午9点35分,赵世芳停止了心跳。按照中国人脑库联盟的规定,大脑需要在去世后的12小时内完成解剖取材。

  下午4点30分,赵世芳的遗体被送到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妻子谢俊青也从焦作赶到郑州等候,“我要陪伴他最后一程”。

  5月2日凌晨1点,国家脑库技术组工作人员带着赵世芳的心愿赶回杭州,完成后续低温保存处理。

  捐献,顺利完成。

  这些刻着赵世芳名字的神经元曾点亮过无数年轻学生的头脑,现在,它们将为自己毕生的敌人——渐冻症,写下最后的考题。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人物 12为渐冻症研究发一分光 2025-07-16 2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