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梁 贾秋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是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略。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对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实践、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传统文化赓续发展创新等方面,积累了悠久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激发河南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中原地区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域和载体。传承发展中原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激发乡村人才潜力、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从而激发河南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以农耕文化认同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中原优秀农耕文化承载着乡土社会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归宿,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情感寄托和文化根基。在祖祖辈辈劳作的土地之上孕育出的农耕文化,是一个个古朴物件勾起的古朴记忆,是一曲曲农味歌舞演绎出的农家欢喜,是一场场农趣赛事品味出的乡土民俗。而这些共同的农耕文化记忆,是古朴乡民的情感连接与归宿。因此,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中原优秀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农耕文化育人激发乡村人才潜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留住乡村人才,培养乡村人才,增强乡村人才的农耕文化素养,培育乡村人才的农耕文化自觉意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中原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人才,河南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人才。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深入赓续弘扬中原优秀农耕文化,才能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以农耕文化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豫”字招牌是中原农耕文化的特色,而在河南各地的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农耕文化资源,这些地方的传统农耕技艺、农耕节庆、乡土风俗等农耕文化,都可以转化为具有乡村特色的品牌符号,这些极具中原特色的农耕文化,通过创新创造提升着中原乡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传承发展中原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中原优秀农耕文化是实施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坚定文化自信,在赓续中凸显中原农耕文化的特色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区,其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努力挖掘其独特的区域特色,不仅是赓续中原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河南乡村全面振兴,彰显中原农耕特色的重要路径。因此,这种特色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表达,这种特色性是在文化激荡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突出优势。依托地域优势可以形成黄河农耕文化品牌。比如焦作温县小麦博物馆、新乡平原示范区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等,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色更加显性化。
坚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夯实中原农耕文化的主体性。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原农耕文化要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不同农耕文化的养分。这种开放包容不仅是对国内其他地区农耕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各国农耕文化的积极融合。同时,在这种不同农耕文化的碰撞之中,为全球农业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因此,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是传承发展中原优秀农耕文化新的方向。
坚持与时俱进,在“两创”中激活中原农耕文化新的生命力。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以守正保持创新正确方向,又以创新推动守正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中原农耕文化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创新发展。对优秀农耕文化的继承就是在赓续的基础之上开启新的空间,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掌握农耕文化创新利用的主动权,实现农耕文化的活化与创新。将农耕文化融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统筹发展之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