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岗飞
美,离我们远吗?当然不。无论是刷手机时偶遇的一朵花,还是挑选家具时的犹豫不决,又或是街头一只突然闯入视线的LABUBU……美,其实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的每一次心动与驻足。
那么,我们对美的感知从何而来?是美术馆中的原作真迹?是互联网中大众对“丑”的幽默调侃?还是一部电影中精心构建的光影世界?这一切,其实都是美育的现场。
对于美育的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明劝诫,著升沉”的观点,认为绘画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承载和传递文化、道德的重要媒介。在2023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等内容也阐明了美育的重要价值。可见,从古至今,美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是美育最关键的实施者与引路人。
学校课堂是美育的核心阵地。现代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还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平台。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还具有法律层面的强制性。因此,保障美育课程足量有质地开设,努力实现美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更多学生接触美育内容,充分发挥美育的价值和功能,成为“触手可及”的可能。
而在系统教学之外,传统“师带徒”模式中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也为美育提供了深度浸润的可能。教师在这里不仅是老师,更是榜样。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审美品位和生命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以人育人”的深层传递。这种关系构建出的,是一个充满信任与感染力的美育场域。
无论是课堂的普及性教学,还是“师带徒”的深度传授,教师都是关键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实施美育过程中,教师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识传授的范畴,还包含通过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完善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知》中,便提出了“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的要求。这标志着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行走的美育课堂”。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审美与情感能力,构建出时时处处皆可育人的环境,拓展美育的时空边界,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站在一幅美术作品前,我们可能无法从色彩、构图这些专业的方面予以点评,但当你凝视作品时,心头涌起一阵触动,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微笑,那一刻,美已经发生了。美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让我们记住几个名词,而是获得被艺术打动的能力,与世界建立更丰富的情感连接。
而教师,正是那个点亮灯火的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见光,更教会我们如何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