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松
美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读美、品美与创造美。三者层层递进,彼此融合,共同构成美术专业人才培育的有机整体。
读美:理解美的规律
“读美”是认知的起点,指通过系统学习,理解形式语言与美学法则。中外经典作品成为最直观的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构图、色彩、笔触与意象,辅之以临摹和写生,使其不仅“看到”,更学会“读懂”,逐步构建起对美的理性认知与视觉积累。
品美:浸润与共鸣
“品美”是情感的沉浸与审美的共情。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建立与作品更深层的联结——他们不再停留于技法分析,而是感知情绪、思想与文化语境,从而真正“进入”美,享受美,认同美。这一过程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是实现审美自觉的关键阶段。
创造美:从接受到表达
“创造美”是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将所学所感与对自然、社会的观察相结合,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思考,最终创作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考验技巧,更强调观念的生成与表达的原创性。
然而,当前不少院校的美术教育仍普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课程中机械写生习作占比较大,创作训练课程严重滞后。往往直至大四才开始画大幅毕业创作,不少学生不知道创作为何物,作品呈现的往往是指导老师的想法,毕业创作沦为教师想法的复制品,缺乏真正的独立思考与创造性转化。
为此,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从2024年起重新构建了绘画专业培养方案:大一聚焦“读美”,重经典解读与基础训练;大二侧重“品美”,强化审美判断,增加创作规律基础课程;大三、大四推行导师制,发挥师徒制优势,以“创造美”为核心,鼓励学生开展主题性、系列化创作,在持续实践中发展个人艺术语言。
教育之道,在循序而渐进,在厚积而薄发。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系统化、有阶次的教学设计,将更有力地推动学生从“读美”“品美”走向“创造美”,真正成长为具有深厚审美素养与原创能力的艺术实践者。(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