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扫AI时代的网络谣言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19日 第 03 版)

  郑州市公安局民警走进社区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活动。 李东旭 摄

  武陟县公安局民警开展打击网络谣言宣传进校园活动。 樊浩然 摄

  □本报记者 王斌

  9月15日至21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是其中一项重要宣传内容。

  “货车司机途经河南时备胎丢失”“郑州一网约车司机辱骂乘客”“许昌清潩河惊现两条大鳄鱼”……近期,我省公布多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这些上榜信息造噱头、博眼球,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社会秩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发展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谣言也呈现出新变化。连日来,记者走访公安、网信等部门及专家学者,深入剖析网络谣言的新特点、新趋势及应对策略,让谣言止于智者,共筑清朗网络空间。

  现状 谣言多发 花样翻新

  今年3月,一则“有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的谣言在互联网平台传播,引发网民热议和猜测,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全国热榜,严重扰乱公共秩序。涉事网民徐某强被处以行政拘留8日处罚。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构建的新传播生态下,谣言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数据显示,部分精心策划的网络谣言,其传播量动辄千万级,甚至上亿。“一条蓄意炮制的蹭炒热点谣言,可能会在发布后半小时内就冲上平台热搜、热榜,引起全国关注。”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负责人介绍。

  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其传播量级,更在于其内容的“破坏性”。“一些涉及公共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谣言,因其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极易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形成传播与恐慌互相推动的恶性循环。”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民警杨靖说。

  记者从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了解到,当前,涉豫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三农、教育、突发案事件、自然灾害等领域。

  如今年夏天,关于洪涝灾害的谣言在我省一度集中传播——

  夏邑县一网络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题为《这就是我们大夏邑》的视频,称该县发生洪涝灾害。经核查,相关视频内容事发地并不在夏邑,部分图像实为去年发生在其他省份的暴雨场景。

  网络用户“瞄一瞄”在某社交平台连续发布视频,称“河南许昌湛北,种的烟叶已经不行了,这后面还能种啥”“今个水淹第八天,红薯还行不行了”,视频显示大片农田被淹。经核查,系发布者将往年视频重新剪辑,伪装成近期事件发布。

  凭空捏造、旧闻炒作、移花接木,造谣者不断翻新手法编制谣言,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环境。针对这些不断翻新的造谣行为,法律将如何惩处?河南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王彬介绍,对造谣者的处罚主要由网信、公安和电信管理部门实施。

  网信部门可以责令平台履行平台监管责任,对造谣传谣账号主体采取删除违法违规信息、限流、禁言、永久封禁等措施;若平台未履行内容审核义务导致谣言扩散,可责令平台限期整改,或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平台予以行政处罚。

  公安机关主要针对已涉嫌违法犯罪的个人或组织,一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故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条款,进行相应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电信管理部门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未尽到监管义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采取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等相关行政处罚。

  背后 利益驱动 诱因交织

  “我很后悔,为了增粉乱发信息,实在不该……”今年4月,郏县网民张某在明知是虚假信息的情况下,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条“某自媒体主播在湖北某地走失”的视频,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张某痛悔道。

  明知信息虚假,为何仍要发布?经济利益是核心驱动力。“部分短视频平台设有奖励机制,只要用户发布内容流量达标,就能获得现金奖励;还能吸粉引流,为自媒体账号吸引广告投放及后期直播带货铺路。”侦办此案的郏县公安局民警仝世龙分析道。

  受经济利益驱使,网络谣言相关的黑灰产业随之滋生,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水军”。“‘网络水军’以获利为目的,活跃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受雇后针对特定内容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虚假流量,对网络秩序形成严重干扰。”王彬说。

  调查显示,网络水军的经营主体多为专业营销公司、网络工作室,甚至有专业团伙长期承接此类“订单”。据某网络谣言案件涉案人员吴某供述,“网络水军”通过批量注册账号,集中发布谣言、刷量,制造虚假热度,通过控评压制质疑声音,甚至伪造“当事人”“知情者”身份为谣言背书,部分团伙还会联动网络营销号进行多平台同步扩散。

  “上游是需求方,比如意图抹黑对手的企业、渴望博眼球的个人;中游是中介机构,负责承接‘造势’‘传谣’订单,对接供需双方;下游是水军执行层,通常由个人或小团队利用专业工具批量操作账号,同时,有技术支持方提供‘批量注册账号’‘自动刷量’等服务,形成‘需求—接单—执行—结算’的完整链条。这些行为涉嫌违法,若网络社交平台为水军提供便利,需承担连带责任。”省公安厅网安总队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经济动因,还有诸多因素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

  郑州市公安局民警张效仆认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官方信息发布前,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会促使其主动搜寻并轻信能解释现状的信息,部分造谣者迎合了这种心理。一些网民乐于分享能带来关注的惊悚、猎奇信息,并不关注其真伪,看到“爆炸性”内容便不假思索转发,在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执法部门遭遇‘发现难、认定难、取证难、溯源难’的困境。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诉均有法定门槛,致使部分危害程度不一但未构成犯罪的造谣行为难以被规制。同时,平台为提升用户黏性,算法会优先推送易引发网民情绪波动的内容,这类内容常夹杂谣言,加速谣言传播。”郸城县公安局民警王爱民说。

  趋势 AI入局 真伪难辨

  打开某人工智能生成软件,输入几个当下热词,指令其生成一条本地热点信息,不到30秒,一条“新鲜”的谣言便出炉了。图文并茂,甚至还有细节描述与视频佐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假的。采访期间,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民警周圣菲为记者演示了一条AI谣言的生成过程。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广泛应用,使用AI工具炮制谣言,已成为网络谣言新动向。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处置了“清丰县第二初级中学着火”“平顶山叶县一名8岁男童被醉酒男子挥舞塑料椅击打头部”等多起由AI工具生成的谣言案事件。

  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负责人指出,网络谣言已迈入智能化“深度伪造”新阶段。AI生成谣言只需简单指令,支持批量生成,极大降低编造门槛;生成内容仿真度极高,甚至能通过换脸技术实现“深度伪造”;不法分子还能借助算法分析,为特定人群量身定制谣言,通过封闭或私密渠道精准扩散,增加发现与追踪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AI谣言的产生并非全出于主观恶意,还可能源于“AI运算偏差”,即:因AI训练语料不足,导致在回答问题时产生偏差,生成的内容看似合理,实则虚假甚至违背常识。

  今年年初,一则“80后群体死亡率已突破5.2%”的谣言在网络流传,该数据据称引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被部分人误作官方权威信息。但实际情况却是,此次普查于2020年完成,不可能预测2024年的死亡率;且专业统计中死亡率通常以千分率表示,而非百分率。相关专家推测,这则谣言可能源于AI大模型对专业概念的误解和错误推算。“这提醒我们在发布AI生成内容时必须保持高度审慎,把好审核关。”王彬指出。

  面对迷惑性极强的AI谣言,该如何有效识别?杨靖给出小妙招:此类内容常存在“不自然”痕迹,如文字逻辑混乱,图片人物手指扭曲变形,视频人物表情僵硬或动作卡顿等。“更需警惕‘完美’内容,”他特别强调,“若信息完全符合大众情绪期待,且无任何质疑声,来源模糊不清,需警惕其是AI定制的谣言。”

  应对 共治聚力 守护清朗

  “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近期,许多网友在短视频平台浏览内容时,会注意到视频下方有醒目的风险提示。长按屏幕,还能一键举报违规视频。

  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需对AI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内容添加显著标识。近年来,以该办法为代表的AI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向AI使用者和平台管理者亮明了红线,为治理提供依据,也为打击AI谣言注入强心剂。

  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负责人认为,社会热点事件易引发网络谣言,涉事相关部门需第一时间回应。若权威信息缺位,公众便会转向小道消息,助长谣言传播。

  监管层面,我省网信、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清朗”“净网”专项行动,不断完善网络谣言巡查监测、核查反馈、会商研判及处置机制。省委网信办推出了“智慧网信·辟谣助手”应用,提供一站式谣言查询服务;定期曝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指导媒体及平台加强AI内容审核,从严处置违规账号。省公安厅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提高对恶意深度伪造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快速识别能力。

  技术层面,专家建议各网络平台提升谣言溯源技术,实现快速定位造谣源头;同时研发AI谣言识别工具,提高虚假图文视频的拦截效率,对可疑内容自动标记并减少推荐。

  根治网络谣言更需公众素养提升。“每一次随意点赞、转发,都可能成为谣言扩散的助推器。公众应树立造谣传谣即违法的意识,遇到可疑信息优先通过官方渠道核验,不做围观看客。”王彬说。

  共筑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去担当。

  2024年以来

  河南网信部门共辟除涉豫网络谣言240余条

  自2023年年底河南警方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来

  累计侦办网络谣言案件3000余起

  依法查处造谣传谣网民5000余人

河南日报深读·法治 03清扫AI时代的网络谣言 2025-09-19 2 2025年09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