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网信·辟谣助手”公益服务应用为网民提供免费网络谣言查询服务。 省委网信办供图
□河南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任 刘刚只
数字时代信息奔涌,网络在赋能社会发展的同时,亦成为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特别是媒介与经济、技术等深度融合,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放大镜”“扩音器”作用,冲击网络秩序稳定的安全防线,损害人们的网络合法权益。深化网络谣言治理、净化网络生态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心声。
技术赋能,加强智慧治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能媒体时代,仅靠人工方法难以应对网络海量信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强化网络谣言线索监测、快速溯源传播路径、有效评估风险范围、精准捕捉谣言特征,用技术对抗技术,推动谣言治理从大海捞针向精准定位转变,让谣言在智能技术的“照妖镜”下无处遁形。
协同联动,汇聚治谣合力。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构建协同共治格局。要健全完善涉网职能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会商研判、快速查证、联动处置工作机制,打好“配合战”;网站平台要扛稳主体责任,完善审核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守好第一道关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网络社团等要主动参与网络谣言治理,建言献策、共同发力,着力形成“一张网”“一盘棋”。
重拳打击,强化警示震慑。依法严惩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有力武器。要坚持权威辟谣与依法打击相结合,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依规处置造谣传谣账号,提高造谣传谣法律成本;重点打击有组织的造谣传谣行为,深挖利益链条,依法严厉惩处,彻底铲除谣言滋生土壤;强化警示曝光,定期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推动谣言治理实现标本兼治、源头治理。
全民参与,共建清朗空间。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家园,人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要主动把握传播规律,发挥网络辟谣“谣言粉碎机”“真相传播器”作用,推出更多优质辟谣产品,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权威辟谣信息更快、更广触达网民;不断完善权威辟谣信息发布渠道,持续提升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识谣辨谣能力,共同营造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浓厚氛围。
(本报记者 王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