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霞
作为人口大省,在当前我国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背景下,河南打造消费大省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沿着促增收、强保障、优供给的路径,逐步构建大而完善且富有韧性的国内消费大省,是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要积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模式,深度激发市场的无限潜力。
河南打造消费大省具有坚实基础与优势
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河南在打造消费大省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基础与多元化的比较优势。
庞大的人口基数构筑了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河南是人口大省,接近1亿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河南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2024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2%,仍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随着河南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消费升级和新兴消费业态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河南消费市场不仅体量大,而且潜力足,为打造消费大省提供了根本保障。
稳健的经济基础是消费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粮食生产能力为保障民生、稳定消费品价格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1343.9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位居全国第二。此外,河南拥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供给基础。经济发展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稳健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是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的前提。农业的“压舱石”作用确保了食品等基本消费的稳定,工业的稳步发展则满足了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消费需求。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河南消费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充足底气。
“中”心地位的区位交通优势,强化了消费资源的集聚与辐射能力。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两小时经济圈”覆盖我国超4亿人口。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形成了发达的“空中丝绸之路”。现代消费经济的核心是“枢纽经济”和“流量经济”。河南独特的区位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降低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成本,提升了效率,方便本省居民的日常消费和跨区域购物,同时强大的交通枢纽地位能够高效集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消费品资源,将自身的商业服务和文化旅游产品输出到更广阔的周边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让“说走就走”的跨省消费、周末消费成为可能,为河南吸引外部消费流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文旅消费发展的根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河南致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河南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旅消费、打造独特消费体验的核心竞争力。要将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成为引流消费的新契机。近年来,胖东来以极致的服务、可靠的商品质量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超越了传统商超的范畴,成为一个备受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网红打卡地”,形成了独特的“零售旅游”现象。胖东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存量竞争时代,通过商业模式和服务的极致创新,可以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流量。现象级商业IP的新模式构成了强大的城市吸引力,能够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一系列相关消费。河南在消费领域有着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创新创造的经验,不断追求质的提升和模式的创新,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是激发消费潜能、提升城市消费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全方位激发潜能释放动能
推动河南建设消费大省,应充分挖掘并发挥河南的人口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交通优势等多方面有利条件,全方位激发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动能,营造“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好氛围。
筑牢消费根基:提高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水平,激活消费源动力。统筹实施“居民收入跃升、社会保障强基与休假制度优化”工程,多措并举夯实“能消费”的物质基础、心理预期和时间条件。一是全面升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精准对接食品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劳动力实际需求,大规模开展订单式、项目制职业技能培训,显著提升就业市场供需适配度,推动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二是深化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省级试点,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探索推广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规范流转、抵押融资和入股分红的有效模式,显著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三是健全省级工资增长协调机制,动态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重点加强对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一线职工工资支付的监管和保障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四是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确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并建立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五是着力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消费时间窗口,建立带薪年休假落实督查机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并鼓励企业制定年度休假计划,鼓励带薪休假与省内重大文旅节庆(如洛阳牡丹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相衔接,创造更充裕的消费时间。
优化消费供给:打造“豫制精品”矩阵,以高质量供给激发消费活力。立足制造业基础扎实与文化底蕴深厚的双重优势,推动供给创新与消费场景升级深度融合,着力破解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与消费需求外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健全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项支持机制,重点推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等优势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跃升,引导企业开发契合现代消费趋势的创新产品。二是建立“豫制精品”认证推广体系,在省内核心商圈、交通枢纽、文旅景区设立专属展销渠道,激发消费认同与购买热情。三是依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对重点文物单位和非遗项目进行创意赋能,将二里头夏都遗址、隋唐洛阳城等文化IP转化为沉浸式演艺、数字藏品、主题文创等体验型消费。四是充分挖掘钧瓷、太极拳、豫剧等文化遗产项目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将传统文化与中药膳食、艾灸理疗、研学体验等服务消费相结合,形成“文化+消费”的商业闭环。
畅通消费网络:构建高效消费流通体系,释放交通区位势能。以“流量变现”为导向,将郑州航空港、“米”字形高铁网等的交通枢纽功能转化为消费潜能。一是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枢纽,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周边布局保税展销、跨境直购、豫品高端品牌首店集群等,打造“落地即购、离境退税”的便利化消费场景。二是激活铁路消费经济,在郑州东站、洛阳龙门站等枢纽站内打造豫品集合展区,集成老字号、非遗工坊、地理标志产品展销,使旅客在候车间隙即可完成“河南好物”一站式采购。三是深耕县域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升级计划,完善预冷、分拣、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使县乡特色农产品快速抵达城市市场。四是推动县域商贸中心改造,引入品牌连锁与电商服务站,深入推进“物流进村”,使乡镇居民便捷获取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充分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
改善消费环境:构建可信赖消费生态,解除居民后顾之忧。以法治保障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事前信用约束、事中监管护航、事后问责惩罚”的全链条消费保障体系。一是推广“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基金”,由省级财政注资设立资金池,当消费者遭遇欺诈或质量问题且调解未果时,基金可先行垫付赔偿并追溯商户责任,提升消费体验感和满意度。二是设立“全省消费信用一码通”系统,归集商户资质、处罚记录、用户评价等数据生成信用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风险提示,倒逼商家诚信经营。三是强化促消费政策预期稳定性,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补贴实行“申领即享、流程透明”。四是用好消费贴息政策,开发“豫享贷”普惠消费金融产品,对文旅、教育、养老等消费提供低息信贷支持,并建立省级消费风险补偿机制。五是推广“消费保险”试点,对预付费卡、家装服务等高风险消费场景引入第三方保险托底,打造“放心消费在河南”市场品牌,让居民敢消费、无顾虑。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