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曦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区域竞争格局演变的主动突围,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河南作为工业大省,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占据关键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河南产业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供给瓶颈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河南要紧扣重大国家战略,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聚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实底座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和新兴产业破冰抢滩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针对铝加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一业一策”技改方案,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铝加工产业,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在装备制造领域,依托洛阳高端轴承产业园、卫华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深度转型。同时,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等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集群培育。充分发挥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乡生物医药基地等平台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深化数实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路径。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流程数字化管理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同时,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依托郑州龙子湖智慧岛、洛阳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吸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企业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为河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数字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加强协同联动,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绘制产业链图谱,明确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招商和补链强链行动,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进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装备制造企业,补齐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短板;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通过搭建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依托漯河、周口等食品产业基地,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与农业种植、冷链物流、包装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增强产业集群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聚焦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依托河南省数据交易中心,推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培育数据标注等配套产业;重点发展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安全等细分领域,吸引华为、浪潮等龙头企业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带动本地中小微数字企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专业化、协同化水平。
强化创新培育开放优势,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内生动力
加强协同创新,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驱动是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破解创新要素分散、转化效率不高的瓶颈。依托中原科技城、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超硬材料、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设立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平台,降低成果转化成本;建立创新容错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资源供给效能。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是释放产业竞争潜力的关键支撑。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依托郑州、洛阳等职业教育高地,定向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引育政策,对高端人才团队给予“一事一议”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发挥河南省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精准投向绿色工厂、零碳园区、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绿色债券等工具,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在数据要素方面,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数据资产证券化,支持数据要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深化开放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竞争优势需要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对内强化郑州、洛阳的引领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协同布局,通过共建产业飞地、共享创新资源,实现区域错位发展。对外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中欧班列(郑州)等开放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装备制造、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宇通客车、中铁装备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超硬材料、盾构机等领域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河南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通过内外协同、双向开放,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广阔空间,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加速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开辟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局
推进制度创新,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发展动能转换的核心在于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革新。聚焦政策碎片化、要素流通不畅等痛点,构建高效协同的制度供给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区域协调等政策的联动实施,打破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在部门间、区域间流动的制度壁垒。在制度创新上,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强化省会城市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探索“飞地经济”“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建立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政策模拟等工具,实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持续优化制度供给,确保制度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适配。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是重塑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抓手。强化区域功能分工与协同效应,以郑州为核心增长极,依托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高端服务业;联动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科创走廊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在黄河流域,推动三门峡、焦作等地依托矿山修复、新能源开发,打造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示范区;在豫东南地区,支持南阳、商丘等地发挥中医药、农产品加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深入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行动,坚持“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通过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标准地”出让和亩均效益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双化协同,锻造动能转换新引擎。加速构建“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体系,以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实现动力模式转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加快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在绿色化转型方面,积极搭建碳普惠平台,将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纳入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对采用智能节能设备、建设零碳工厂的企业给予信贷优惠与财政补贴。同时,培育数字能源产业,支持郑州、安阳等地建设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优化能源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以双化协同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产业优势,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