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保 张志学
营商环境是衡量区域经济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武汉大学—北京大学营商研究联合课题组于2020年构建出“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核心导向,涵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四大维度及16项二级指标、29项三级指标。截至2025年已连续完成6期年度评估,成为国内省份营商环境量化评估的重要参考。基于该体系对2017—2023年全国内地31个省份公开数据的量化分析,河南省营商环境呈现出“整体上游、波动上升”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其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系统梳理发展现状、精准剖析优势短板、科学谋划优化路径,对河南在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扛稳经济大省责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河南营商环境发展现状与总体特征
整体水平稳居全国上游,排名持续跃升。河南营商环境七年均值得分居内地31个省份上游,彰显营商环境建设的扎实基础。从纵向看,发展韧性尤为亮眼:2017—2018年稳居第12、13位,2022年跃升至第10位,创下七年最佳成绩,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省份之一。核心子环境表现突出,优势领域持续巩固。四大子环境中,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始终保持全国中上游水平。其中,政务服务效率、经营主体活力等指标逐年提升。区域比较中,河南在黄河经济带九省中排名第三,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和人口红利,在该区域形成独特发展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子环境发展均衡度有待提升,法治环境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需在未来优化中统筹推进。
政务与市场环境形成显著比较优势。在16项二级指标中,河南的政府关怀、产权保护、竞争公平等指标稳居全国前列,成为支撑营商环境的核心支柱。三级指标中,地价、创业企业数量、研发投入、交通服务等表现尤为亮眼,充分彰显了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交通枢纽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努力。特别是政府规模、政府关怀度等指标的持续领先,凸显了“有为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创业企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更体现出经营主体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短板领域主要集中在法治环境与开放环境,融资、电力、水、司法公正等指标仍有提升空间,外向型经济相关指标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领域的改善需通过系统性改革逐步推进,为营商环境整体跃升扫清障碍。
优化河南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优化市场环境,激发主体活力,畅通循环机制。一是破解融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广无还本续贷、循环贷等模式,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和比重。健全融资担保体系,依托河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依法共享市场监管、税务、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数据和电力、供排水等公用事业数据,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二是保障公平竞争。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歧视性政策,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准入。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调机制,打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健全防范化解拖欠经营主体账款长效机制,依托中小企业款项登记(投诉)平台,加大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拖欠账款的清理力度。三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保持地价优势的同时,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保障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和效率,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完善水资源定价机制,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健全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强化政策落地。一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编制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及标准化工作流程、办事指南,实行动态调整。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对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审批事项先行受理,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依托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高审批效率。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级管理,对小型低风险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二是加强收费管理与政策落实。编制并公布政府性基金、涉企保证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目录清单,严格执行“清单之外无收费”。税务部门应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定期评估惠企政策实施效果,及时解决政策落地中的堵点问题。三是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度。完善综合政务服务大厅和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设置异地办理专门窗口,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加强政务数据共享和安全管理,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建立统一的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实行“受理—办理—反馈—评价”闭环管理,及时解决企业难题。
提升法治环境,强化制度保障,维护公平正义。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结合《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订,借鉴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经验,制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条款。在制定与经营主体相关的法规、规章时,充分征求企业、行业协会意见,提高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杜绝执法随意性。加强执法监督,通过考核、定期报告、数据共享等方式,推进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三是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加强司法公开,提高裁判文书上网率,增强司法透明度。优化司法服务,增加律师数量,提升律师服务质量。提高一审裁判质量,降低发改率,增强司法公信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降低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解读等形式,向企业宣传解读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开展针对企业的法治培训,提高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
改善人文环境,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开放水平。一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政务失信责任追究和倒查机制,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杜绝“新官不理旧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企业信用水平。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统筹利用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功夫文化等资源,打造“老家河南”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开放与包容度。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河南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营造亲商、安商、乐商的文化氛围。三是优化城市功能品质。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园林、绿地、水系、运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出行结构,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定、医疗社保、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吸引各类人才来豫创新创业,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智力支撑。五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经贸、金融、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贸易依存度和对外投资度。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豫投资兴业。
对标先进区域,明确赶超目标,实现梯次提升。一是设定分阶段目标。短期重点提升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力争在华中地区排名进位;中期全面提升市场环境和对外开放水平,在黄河经济带中缩小与领先省份的差距;长期对标上海等标杆地区,推动营商环境整体进入全国前列,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二是精准对标子环境。法治环境方面,学习安徽在司法公开、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借鉴四川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力争在2026年前法治环境排名提升至全国中游。市场环境方面,重点优化融资服务和要素保障,学习安徽在中小企业融资增信体系建设、山东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的实践,推动市场环境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借鉴湖北在政务服务标准化、山东在人才政策和对外开放方面的举措,持续巩固政务环境优势,提升人文环境吸引力。三是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与先进省份建立营商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参与黄河经济带营商环境协同优化行动,推动跨区域政务服务通办、信用信息互认、市场监管联动,形成区域营商环境整体提升合力。
以系统思维推动营商环境全方位升级
河南省营商环境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未来需以系统思维推动全方位升级。一是保持战略定力,锚定“全国一流”目标不动摇。尽管当前营商环境整体处于上游,但与标杆省份相比仍有差距。需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改革,不因短期波动而动摇,不因局部困难而退缩,久久为功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二是聚焦短板攻坚,以法治和开放为突破口。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滞后,是制约河南营商环境整体跃升的关键。需下大力气完善法治体系、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同时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让“软环境”成为发展“硬支撑”。三是强化协同发力,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营商环境建设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主体,需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法治河南建设等多项工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而营商环境正是经济大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随着各项优化举措的落地见效,河南将逐步建成一流营商环境。届时,更多经营主体将扎根河南、深耕河南,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注入不竭动能,让中原大地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作者分别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