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推动中部崛起进程中,传承黄河文化意义非凡,是延续民族根脉的关键所在。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承载区,在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回溯黄河文化滥觞,夯实民族精神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源泉。从本体论角度看,“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强调人类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观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应尊重自然,避免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在中部崛起过程中,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辩证法角度看,“阴阳平衡”的思想贯穿于黄河文化之中,启示我们要注重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等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平衡发展。从历史观角度看,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提醒我们要以史为鉴,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上,黄河流域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但中华民族始终在与黄河的互动中不断适应、变革和发展。如大禹治水,变堵为疏,体现了因势利导、灵活变通的智慧。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成为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民族根脉中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的体现。黄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黄河既滋养了人民,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而古人正是在长期与黄河的相处中认识到,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是民族根脉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来源。
嵌入中部崛起格局,放大黄河文化效能
黄河文化在中部地区的崛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是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吸收,形成了黄河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质。历史上,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商业贸易中心,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形态。这种商业文化可以为中部地区的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借鉴,激励中部地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秉持诚信原则,勇于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社会治理方面,黄河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在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黄河文化所倡导的家国一体、顾全大局的思想,能够激发中部地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中部崛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黄河文化是中部地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在黄河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和价值取向。在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中,这种崇德尚义的观念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为中部崛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部地区拥有众多黄河文化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部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有效提升中部地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部崛起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聚焦传承创新,以黄河文化助力中部崛起
在新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的崛起不仅要增强经济实力,更要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河南积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台《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文件,为黄河文化传承提供政策支持。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品牌,通过打造文化地标、举办文化活动,将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建成开放,形成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落,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文明传承。黄河文化传承为中部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大禹治水的坚韧不拔,到愚公移山的持之以恒,黄河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中部人民在发展中勇往直前。这种精神融入现代经济建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中部地区的企业发展中,传承了黄河文化的拼搏精神,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中部崛起的重要路径。河南以黄河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了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黄河文化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提升了中部地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中部崛起也为黄河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部地区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建设文化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推动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在科技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黄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手段,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赓续千年黄河文脉,擘画河南崛起新篇
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传承黄河文化、延续民族根脉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措施。一是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修复,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黄河文化的魅力。三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深挖文化内涵,筑牢崛起根基。河南全面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建立起涵盖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的“数据库”,为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依托这些资源,成立夏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郑州双槐树、开封州桥遗址等相继入选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累计55项入选,极大提升了黄河文化影响力。
推动文旅融合,激发经济活力。河南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品牌,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推出277个研学基地、437项课程,让黄河文化成为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生动教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隋唐洛阳城等文旅融合项目火爆出圈,成为热门打卡地。9个国家级、5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黄河沿线成功创建。同时,规划建设总里程约481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文化旅游廊道,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产业升级。
创新表达,提升区域影响力。借助科技力量,河南赋予黄河文化全新表达形式。如洛阳的行浸式演艺《寻迹洛神赋》,通过水幕、光影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河洛文化魅力;“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将黄河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生动呈现龙门石窟的壮美与历史文化,吸引大量游客,使黄河文化成功“破圈”。此外,河南还推出“老家河南·黄河之礼”非遗数字馆,牵头推动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断扩大黄河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关注与投入,提升中部地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