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江勇
第一次采访范国强教授,是2018年。走进河南农大老校区的实验楼,楼道被恒温箱、育苗盘占去一多半,记者推开他办公室的门,眼前的场景至今清晰:一半空间是堆满学术期刊的书桌,一盆盆绿植从书页间探出头来;另一半则被靠墙的书柜、旧长沙发和叠放的生活用品填满。生活与科研,在这里,根本没有边界。
彼时的他,在林学界已是响当当的名字,刚荣获代表全省最高科技荣誉的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可面对采访,他没有半分架子,倒像邻家的长者,笑容豁达且温和。聊起泡桐研究,他的话语如春日溪流般汩汩涌出,从品种选育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细节都饱含热忱;可一旦提及荣誉,他总摆摆手把功劳推给团队:“都是大家一起熬出来的,我只是多盯了几眼树。”
时隔多年,记者在河南农大新校区再次见到范国强,身处的办公环境焕然一新,但他言谈间的谦和依旧如初。采访中,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刚出版不久的《中国泡桐志》,由他主编的这本170万字的泡桐百科全书,凝结着这位科研学者的毕生心血与智慧。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范国强用长达45年的岁月,坚守着一棵泡桐树,乐此不疲。“这么多年,我从泡桐身上感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选定了一件事情,只要方向正确,坚定不移做下去,就会有所收获。”
痴缠于科学,钟情于教育。他独创的“科研—教学—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让林学专业学生年均参与科研项目率达85%。他指导的8名硕士研究生全部考入985高校攻读博士,带出的“泡桐科研先锋队”已成为行业生力军。育树亦育人,在学生心中,他种下如泡桐品格般坚韧的种子。
不是在农大的实验室里,就是在去泡桐种植基地的路上。范国强常说,搞林业的人要向树木学习,努力向下扎根,才能换来蓬勃向上的生长。
夕阳斜照,树影与人影叠在一起。
好密一片林,好大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