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卷,答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

——登封市“十四五”收官之年高质量发展纪实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0日 第 T16 版)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智造未来”。

  杨家门。

  袁桥。

  醒山民宿。

  文旅融合走向“留量时代”。本版图片均由登封市委宣传部提供

  □康雅薇 

  当“十四五”的收官钟声渐近,每一座城市都在书写自己的答卷。在这其中,登封提交的成绩单分量十足。2025年上半年252.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5.3%的增速,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品味:这里的经济增长,似乎换了一种“打法”。你能看到,登封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嵩山的“房东”,而是开始当起“管家”,想着法子让整座城市都变成一个大景区,让游客愿意慢下来、住下来;你也能感受到,这儿的工厂里,机器飞转,“新材”“科技”的成色也越来越足……

  登封,正以山城的厚重回答时代的提问:高质量发展,何以可能?何以可持续?

  让整座城市都成为“会客厅”

  登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拥有两大特质:一个是历史馈赠的“天地之中”文化地位,另一个是自然赋予的“山城一体”地理格局。

  “十四五”以来,这座城市开始了一场关乎质变的转型——将整个城区功能重新定位为全域旅游的“服务区”,让山与城从相邻升级为相融。

  这一转变的基石是《登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获批实施。规划不再是墙上挂图,而是真正落地的行动指南,《登封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中的颍河花园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书院河综合整治工程让“水穿城、绿满山”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新铺设11公里供气管网、新增17万平方米供热入网面积,新增停车位1.4万余个,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增强了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

  “过去游客来登封,基本都是‘一日游’;现在他们会住在城区、逛夜市、品美食,整个城市都变成了旅游体验的一部分。”一位在颍河路经营多年的老板这样描述他观察到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登封将城区打造为全域旅游“最大游客服务中心”的战略眼光。

  更具长远意义的是登封在水资源配置上的谋篇布局。面对缺水短板,近年来,登封系统谋划了一批新建水库、塘堰坝、水库连通项目。目前,51座水库连通工程的概念性规划已初步完成,6个新建小型水库、37座塘堰坝项目规划与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这些深埋地下的工程,是登封为未来发展备下的“战略储备水”。

  让产业中长出“新质生产力”

  工业是发展的底色,登封市牢牢抓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任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蚂蚁新材料三期、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在2025年6月集中开工,圣戈班、吉奥固化等企业二季度调试生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上半年,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更令人振奋的是,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3.7%——这条结构优化曲线比总量增长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不再满足于‘吨位’的积累,更追求‘品位’的提升。”开发区负责人直言,这些数据背后,是用“一转带三化”为传统产业重装系统的坚定决心。

  科技创新是企业跃迁的核心驱动力。登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逐企走访调研,指导企业建立研发科目、规范研发账务。今年以来,全市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申报及复审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14家,占全市申报总数的45%。圣戈班、蚂蚁新材料荣获郑州市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称号,标志着登封在高端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

  低空经济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占地12.9平方公里的低空经济园区启动谋划,嵩山奥捷龙飞行营地等7个项目签约落地。市发改委会同多部门编制《登封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9年)》,成立登封市低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推动“文旅+低空”“应急+低空”等应用场景落地。2024年,登封实现全省唯一一个A类通用机场登封少林机场开航,为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登封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力推进风电光伏开发利用,增量配电“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屋顶光伏建设目标容量30.19万千瓦,已完成并网容量37.2万千瓦,完成率约123%。登封被列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市,为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让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加速建设

  登封的文化宝藏如何不再“养在深闺”?这座城市给出的答案是:让文化从观光对象变为生活内容,从遗产资源转化为体验项目。

  少林景区智能售检票系统上线,“漫游嵩山”小程序优化游客体验;中岳庙庙会首次推出免门票政策,吸引全国36万人次免费游览,全媒体矩阵直播760小时,观看人数达240万人次……这背后,是登封对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最新诠释:先有“流量”,再有“留量”;先降低体验门槛,再拓展消费链条。

  微短剧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量化窗口。《功成名就时 衣锦还乡日》《功夫萌宝》等在登封取景拍摄,文旅云平台收录电子图书2.83万册、有声资源5万余集,让嵩山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年轻人用手机看世界,我们就用手机讲登封。”登封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文旅新业态不断涌现。登封民宿品牌塑造实现新飞跃,一苇山房、东溪松庄等一批精品民宿如期建成营业,5家民宿获评省级四星民宿。“嵩山民宿”品牌的持续打造,让游客能够真正“住下来、慢下来、深度体验”。此外,登封还启动“民宿示范户”评选活动,探索“民宿+景区”新模式,推动民宿产业从补充性住宿向主导性体验升级。

  更亮眼的变化发生在乡村。北部乡村全面振兴山地先导区全面启动建设。玄天庙村禅心居特色民宿餐饮项目、唐庄镇晨雨森林民宿项目一期已建成运营。这些项目不仅是旅游设施,更是文化载体,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登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扎实推进。登封市有序推进《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划》等4个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少林寺碑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嵩山上榜国际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为登封再添世界级文化名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图书馆新建成中梁书院、第八初级中学2个特色阅读站,加入郑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实现通借通还。2024年,登封入选第四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5年1月—8月,全市共接待游客1968万人次,同比增长2.45%;实现旅游收入121.3亿元,增长1.4%。登封已连续八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登封的文旅融合正在从“流量时代”走向“留量时代”。

  让发展贴得上百姓的心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尺度,是人民的获得感。

  “十四五”以来,登封在追求经济增速的同时,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关键位置。

  乡村振兴既有“特色化”也有“品牌化”。建立西部三个乡镇“农业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十四五”以来,全市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1.9万亩,嵩山黄精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肉牛存栏达到1.7万头以上。成立农产品加工、蔬菜产业发展等3家协会,新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登封芥菜”“茶亭沟红薯”纳入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158个衔接资金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为乡村产业注入持续动力。

  在卢店街道吴岗村,和美乡村建设让曾经杂乱的院落变成小花园。“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在家门口开茶馆月入就有五六千块钱。”村民吴云升笑着说。

  2025年以来,登封市累计投入人工7.6万余人次,整治私搭乱建37处,治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5442处,完成20个行政村污水治理达标验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登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上半年组织开展招聘会15场,新(改)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各类就业补助资金500余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94人次。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能学技能。”一位在卢店街道参加培训的村民说。

  公共服务持续完善。新建村级养老服务场所20个,普惠托位比例达到93%。完成登封一中西校区扩建工程,新增优质高中学位1800个;实施16所中小学维修改造工程,9所中职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投资18.6亿元的登封市总医院暨公卫应急救治中心项目即将落地,市人民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甲”评审。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9月3日正式投入运营,S233线告成大桥至郑庄桥段路面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市民出行将更加便捷。

  安全底线牢牢守住。今年以来,登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文物安全专项整治等6个专项行动,推动安全改造1120项,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有序推进《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划》等4个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实施《登封市文物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进一步压紧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创新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景区特许经营、公共停车位等资产资源,实现收益32亿元,牢牢守住了“三保”底线。

  当产业穿上新衣、文化融入日常,这座千年古城用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追逐风口,而是锻造内力。

  山河为卷,奋斗作笔,登封正书写出一张高质量发展答卷。

河南日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 T16山河为卷,答一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 2025-10-10 2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