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故里园区。王豫襄 摄

新郑是全国最大的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 王豫襄 摄

新郑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王豫襄 摄

新郑新区轩辕湖风光。刘栓阳 摄
□王豫襄 梁丽英 刘象乾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不断更新。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25年麦收季,新郑收获了一个沉甸甸的荣誉——全国文明城市;金秋,红枣盈枝的时节,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新郑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跃升至第35位,在此榜单上连续15年名列全省第一。
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一块块“金字招牌”标注新郑发展高度。
何以是新郑?答案就在一串数字里——“1136”。
攀高向强,争先进位,靠的是不懈努力、久久为功。新郑市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大力开展“三标”活动,纵深推进“1136”工作布局,持续当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正以攻坚之势向“千亿县”目标全力冲刺,坚定不移沿着高质量发展这条最优曲线、最佳路径迈进。
是什么?一串发展密码
思路决定出路,蓝图决定未来。“1136”藏着新郑的发展密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3年9月25日,新郑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准确把握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谋定了“1136”工作布局,以竞进状态、拼抢姿态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奋力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实现新跨越、谋求新突破。
何谓“1136”?新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早已如数家珍,“我们黄帝故里的发展,跟这一串数字紧密相连着呢。”
第一个“1”是发展目标: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
第二个“1”是发展思路:融入大郑州、建设新故里、冲进三十强。
“3”是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
“6”是发展抓手:“大党建”“大安全”“大招商”“大项目”“大民生”“大督查”六大任务,同时分别对应成立六大工作专班强力推进。
“1136”应运而生、纵深推进,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和塑造着新郑。
跳出新郑看新郑,跳出新郑发展新郑。立足新发展阶段,新郑融郑融港发展,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大局。
一个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一个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紧邻,有着临空的地理区位,更有着临空的发展特质。
从一个个产业园带有“临空”两字的名字中就可见端倪。
距离京港澳高速双鹤湖站不远,由国内烘焙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友臣集团投资运营的郑新临空食品产业园正拔地而起。“仅仅几个月时间,一期7栋厂房已封顶,这是我们几大生产基地中建设速度最快的。”友臣集团基建负责人游敏文感慨道。
与郑州华南城相接,佳海临空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佳汇智能装备产业园比邻而立、提速建设。“前不久,一家由博士团队在西安创办的智能物联网企业来选定了一套厂房,他们的多数客户来自国外,园区距新郑机场十几分钟车程,交通区位是其决定入驻的关键因素。”河南中佳汇有限公司副总裁申兵坦言。
“所当乘者势也”。河南省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现代食品等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郑州发力建设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新郑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乘势而为,融郑融港,互联互动,把产业“小集群”嵌入区域产业“大集群”,彼此同频共振、链式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新郑应势勃兴,“链”出新“汽”势。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先阳新能源来了,在新郑注册成立新公司,专注锂电池智能装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威博达(郑州)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冲压产品配套给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郑州福沐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座椅发泡件专供比亚迪郑州工厂;郑州定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则主要为宇通客车生产车体配件……“整车在周边,配套在新郑”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
区域联动,交通先行。新郑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连接郑州主城区的6个高速口实现ETC通行免费,同时开通快速公交连接新老城区,接驳地铁换乘,畅通联港路网。物流也在“联”起来。新郑市抢抓郑州航空港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设有普洛斯物流、传化物流、深国际物流等项目,形成与航空港国际物流的功能互补。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硬支撑”。近年来,新郑市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重塑了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体系,按照“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理念,谋划建设特钢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九大专业园区,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和高效集约布局,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新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链领“新食尚”、链出“千金方”、链上“新智造”。
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黄帝故里临空腾飞。
靠什么?干就要有抓手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看准了就抓紧干。干就要有抓手。
新郑发展的抓手是什么?就是“1136”中的“6”。
——“大党建”是统领工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郑市围绕党的建设,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改作风、转作风、树新风,促进党建和业务有机融合,以党建统领凝聚发展合力。
着力推进“五基四化”,筑牢基础支撑。新郑市在全面抓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党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变“最活跃的”为“最坚强的”。
纵深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组织优势和数字优势叠加效应,推动基层治理更智慧、更高效,探索出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等一大批治理经验。
——“大安全”是筑基工程。
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未来。新郑市统筹发展和安全,扛稳“四单一表”工作机制试点县(市)责任,聚焦“七大领域”,查不足、补短板,确保实现“八个不发生”目标,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党建网格”为基础,将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等17个部门职能融入网格,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下沉网格,参与基层治理;完善三级城运平台和社区(村)终端,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全疑难“三跨”事件联席会议机制,紧抓部门协调联动,提升事件流转效能,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新郑将消防救援队站建设作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2024年以来,辖区消防队站建设完成“从点突破到面覆盖”的关键升级。截至目前,消防救援大队所辖执勤站已达19个,建成10个乡镇专职消防队,培养消防救援人员达450余人,消防救援人员与装备配置实现质效双升,灾害事故平均处置用时从47分钟缩短至21分钟,实现“小火早处置、大火快控制”。
前不久,位于新郑新区的新郑市综治中心整合提升后正式启用,目前已有13个常驻部门、7个轮驻部门和多个部门按需随驻,力求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
——“大招商”是牵引工程。
招商引资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近年来,新郑市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立足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定位,扎实开展特色载体招商、产业生态链招商、场景招商,精准靶向“大招商、招大商”,闯出了县域招商突围新范式,切实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2025年是新郑市招商引资突破年,着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区域发展。从春到夏,再到秋,新郑市招商引资动作频频,高质量举办黄帝故里经贸洽谈会和深圳、杭州、泉州招商推介会,对接招商线索831条,签约项目43个,金额474.16亿元。
招大引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链”上新郑。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为新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智造能级增添强引擎。
——“大项目”是支撑工程。
实施强投资、提速大发展,核心在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个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项目为王”,让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新郑市筑牢项目建设“压舱石”,创新实施“周二现场调研,周四晚上调度”“首席服务官”等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加大项目的谋划、包装、储备力度,高质量做好项目保障,高效推进151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奋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在黄帝故里,盯着项目看、围着项目转、扭住项目干的热潮处处涌动。
——“大民生”是目标工程。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小区环境好了,干净卫生、整洁有序,有红色物业,社区活动也多,大家真是住进了幸福港湾,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新华路街道办事处双龙寨社区60多岁的居民牛根池为新生活点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新郑市围绕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托幼、生态保护、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深化社会事业改革,保障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以上,累计完成148个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建成40个老年助餐点、133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郑,民生“温度”标注着幸福“刻度”。
——“大督查”是保障工程。
如何抓落实,新郑有一套方法论。
“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新郑市持续加大督查力度,全面深化节点工作法,健全“明责、履责、督责、追责”闭环落实机制,用事实、数据、业绩说话,着力形成“干与不干不一样、多干少干不一样、真干假干不一样”的浓厚氛围。
“小节点”渐成新郑发展“大支点”。近年来,新郑市积极探索“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节点化、节点工作责任化”,高效推动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工作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在新郑,人们常讲一句话:“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把六大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按时序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奋力“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
成啥样?打造“两区一城”
“1136”为新郑定位、画像。其中“3”即打造“两区一城”: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
为何是这个“3”?
——文脉赓续,承古启今。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具茨山下,溱洧河畔。黄帝故里,郑韩故城。
文明绵延,在兹尤盛。
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多年的黄帝文化、2700多年的郑韩文化以及神秘的具茨山岩画文化……在这里,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赓续并见证生生不息的文明。
寻根中原,拜祖新郑。
新郑是轩辕黄帝出生、建都、立业之地。连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已成为“全球华人拜祖圣地、中华儿女心灵故乡”。
规划提升后的黄帝故里园区成为“网红打卡地”,并加速推进5A级景区建设,丰富拜祖大典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表达,努力让黄帝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文脉不断,弦歌不辍。
郑韩故国在新郑建都长达539年之久,郑韩故城,是世界范围同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自春秋时期郑国迁都于此,新郑不改其名,2700多年城址不移、文脉不断、人脉不息。悠久的历史为新郑留下了遍地的古迹,占据了新郑版图的三分之二之多,被誉为“露天的博物馆”。莲鹤方壶、青铜编钟等国之重宝均出土于此。被誉为“东方最浪漫的爱情诗”的21篇《诗经·郑风》至今仍在溱洧河畔回荡。
以文化城、以文兴业,新郑市深挖活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黄帝故里、郑韩故城等为核心节点,联动10余座文博场馆、一批遗址生态公园项目,使文化遗产资源更加鲜活起来。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新郑市加快打造以黄帝文化和郑韩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区,努力建设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现代文明的创新创业创造之地。
承古启今,古今辉映。在新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并蓄,历史传承与创意转化相得益彰。
——创新驱动,厚植优势。
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新郑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打通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成长链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全省高等院校最多的县市,新郑拥有25所大中专院校,常年在校生近30万人。打造全省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新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校地企”合作,“产教才”融合。新郑市充分发挥高校密集、人才富集这一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促进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科量”“含绿量”,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
近三年来,新郑市深化产学研协同、促进校企合作项目68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5家、科技型企业410家、郑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52家,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汇聚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三宜之城,近悦远来。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郑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让发展更具“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宜居才能宜人。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郑市把生态建设融入城乡提质,实施全域生态治理和城市景观建设,先后建成郑风苑、轩辕湖公园、洧水公园等各类公园游园共81处,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绿地率达到39.85%,绿化覆盖率达到41.28%,浸绿染碧一城秀。
这样的幸福图景在新郑延展——道路四通八达,城市有机更新,新郑市养老服务中心项目一期建成,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构建起一刻钟医疗服务圈、便民服务圈,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宜业方可兴业。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新郑全面推进“郑如意”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持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兴商的浓厚氛围。
在全省县市率先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企业家恳谈日”“25天企业宁静日”“扫码入企”和“领导干部+责任部门+金融机构”实名包保企业等制度,率先搭建企业线上“一键诉求”服务平台,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等,“键对键”“面对面”用心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做到无事不打扰、有事服务好。
“新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国内外客商投资中原的优选地。”河南闽盛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廖旺生深有感触。
宜游更显魅力。
金秋时节,新郑的枣儿红了。游人徜徉枣乡,游玩体验,笑语盈盈。
新郑有看头,更有逛头。拥有A级景区7家,其中4A级景区2家、3A级4家、2A级1家,创新推出研学课程,精心打造拜祖游、探古游、研学游、乡村游、工业游等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擦亮“黄帝故里”城市品牌。
坐拥地利之势、背依山水之幽、内彰人文之胜、夯实发展之基,新郑着力打造“两区一城”,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勇挑大梁、多做贡献”。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纵深推进“1136”工作布局,时间之轴上,黄帝故里焕新生,无边胜景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