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摆铁笼阵 晾好千亩粮(垄上行·秋收日记)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第 03 版)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向辉

  时间:10月9日

  地点:淇县西岗镇卧鸾村

  天气:小雨大风

  清晨7时,淇县西岗镇卧鸾村的天还蒙着一层灰,小雨淅沥,5级大风掠过田野,把未收割的玉米吹得东倒西歪。在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场院门口,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周拿着手机开始安排一天的活儿:“今天要找10个人去东地,把倒伏的玉米先掰下来。带上防雨布,把新收的20笼玉米全部盖上!”

  不到8时,李文周开着三轮车来到合作社的晾场上。他叮嘱在场的社员:“鼓风机得赶快装好,可不能让玉米‘闷’出问题!”

  10月2日, 李文周就带领社员们打响了与天气赛跑的秋收保卫战。“往年晴好天,10月5日才开收,晚收的玉米1亩还能多产二三十斤。”李文周语气里满是无奈,连阴雨让合作社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1100亩玉米若不及时抢收,就可能倒伏在地里。在当地政府的多方协调下,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在10月2日调度到位。

  “当天上午机器一到,随即组织社员开工。”李文周说,为了抢时间,收割机手吃住在场院,三班倒连轴转,昼夜不停,到10月8日已抢收了900多亩,“人歇车不歇,机器声听着闹心,却比啥都让人踏实。”

  玉米抢回来了,晾晒成了关键。堆在地上容易发霉变质,凭多年经验,李文周想出了“铁笼阵”这一妙招。

  在合作社的晾场上,一排排玉米笼整齐码放。李文周伸手拍了拍身边装满玉米的笼子说:“原来用的是固定的大长笼,年年要搭,费时费工不说,装卸也不方便。现在改成单个笼,大的大概能装3亩地的玉米棒,用叉车就能移动,灵活方便。”这些玉米笼由钢管作框架,四周有结实的塑料网,底部铺设竹架板,两层笼加起来近4米高。“你看着笼子装得满,棒子之间却是相互错开的,留有足够的缝隙,通风透气,不容易闷闭发热。”李文周说。

  为了让玉米棒快速进笼,李文周还特意在晾场边挖了个卸粮坑,坑边架着3米高的传送带。“运输车将玉米棒倒进坑里,传送带往上送,到顶端后筛子一过,碎粒、枯叶、泥土都筛掉了,干净的玉米棒顺着筛子滚进笼里。”李文周说话间,一笼玉米棒就装得满满当当。“每排笼之间留1.2米过道,方便通风。还新上了三组鼓风机,在玉米笼间轮换吹风,可以加快水分散失,避免玉米发霉变质。”

  下午,风势稍缓,李文周跟着运输车往晾场运送新收的玉米。“一人开叉车、一人管机器、一人卸粮,三个人就能把活干得利利索索。”望着整齐的“铁笼阵”,李文周眼里终于露出笑意。

河南日报特刊 03巧摆铁笼阵 晾好千亩粮(垄上行·秋收日记) 2025-10-11 2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