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节约减损的无形良田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第 06 版)

  “像关心天气和收成一样,关心每一粒粮食的去向,节粮减损这片无形良田必将一派好‘丰’景。”

  □本报评论员 丁新伟

  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同步展开,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此时的河南,正在连阴雨里保“三秋”。龙口夺粮的场景,拨动无数人的心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饭碗里主要装着中国粮,让河南粮香流淌舌尖上的中国,就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现实是最好的教材。晴好天气时或许感觉不明显,但遇到阴雨等不利条件,减损有多么重要我们感同身受。今年金秋季节,历时近一个月的秋雨裹挟河南秋收麦播,耕好粮食节约减损这片无形良田,丰收才更有含金量。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清醒看到,粮食持续增产,受到耕地、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能力制约,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浪费就相当于增加产量。有数据测算,我国粮食生产仅收割、运输、保管等环节,每年损失量就在700亿斤左右。所以说,让粮食减损就是增产。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节粮增效是丰收中原的应有之义。向科技要粮、向管护要粮、向防控要粮、向市场要粮,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河南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有研究表明,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三大主粮损失率减少40%,可降低三大主粮损失约1078亿斤,相当于粮食减损再造一个千亿斤增产行动。从田里到锅里,从生产到消费,把减损落实到链条上的每一环,河南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产前环节,种子、土地是基础。今年我省部分地区种植的耐涝品种,在阴雨天气中表现就相对较好。培育推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能从源头上为减损打下基础。产中环节,农机农艺融合是关键。这次阴雨抢收中,全省多地灵活改造提升农机对湿涝地块的适应性,进一步拓宽作业场景,缓解局部区域的抢收压力。推广智能高效收割机械,制定精细化作业规范,提高机手操作水平,就能有效降低田间损失。产后环节,仓储运输是重点。改善仓储条件,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完善物流体系,发展粮食深加工,就能大幅减少损耗。

  消费环节,餐桌文明是最后一关。餐厅按需备餐、食堂动态供餐、家庭合理采购,都是减损的有效做法。扎实开展科普宣传、“光盘行动”等粮食节约减损主题活动,让全社会粮食节约减损的氛围更加浓厚。

  当节约成为风尚,当减损融入日常,我们耕好的不仅是脚下万亩良田,更是心中那片良田。这片田里长出的不仅是碗中的粮食,更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和应对风险挑战的智慧。

  像关心天气和收成一样,关心每一粒粮食的去向,节粮减损这片无形良田必将一派好“丰”景。

河南日报评论 06耕好节约减损的无形良田 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