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发展 促进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好经验 “学者+记者”调查)

——新乡县张青村探索以产促治的实践与启示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第 11 版)

  □河南日报社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加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容,而且能够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通过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度、资源和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增强基层治理能力。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基层高效能治理方式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其中,新乡市新乡县张青村的实践表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基层高效能治理相辅相成、协同并进,能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以产业兴村促善治强基的探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必须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这要求各地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模式。张青村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出集体企业与非公企业并举、中小微各类型企业并举、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发展并举、全民创业和充分就业并举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前,张青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普遍收入低甚至生活困难,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经济上的贫困引发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基层治理效果难以彰显。为扭转贫困局面,自1989年开始,时任张青村党支部书记的张泽桥带领村民通过自主筹资创办了华青药业等村集体企业,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由弱变强。进入新世纪,张青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但传统集体企业的管理体制弊端逐渐显现,如员工积极性不足、效率下降、管理不善等等,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瓶颈。为突破困局,张青村决定对华青药业等村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明确了集体资产与个人股权的界定,既保障了村民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以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但是在企业经营步入现代化轨道的同时,如何保障经济成果转化为治理成效,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摆在张青村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张青村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融合互促。建立强有力的党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党组织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导作用,推动村民与产业形成发展共同体。首创“村民代表提案制”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每15户推选一位村民代表参加,凡涉及村务财务等事项,及时通知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召开会议,讲明说透村级“三资”管理、工程建设、费用报销、事务安排等情况。该制度要求每月由村民代表将所收集的问题在“月末例会”上向党支部提交,小事由干部立即解决,涉及多数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则启动“五步工作法”——民主提案、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执行、民主监督。让村民积极参与包括企业事项在内的村级事务决策,将企业经营与村务治理有机结合,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目前“村民代表提案制”已在全县178个村推广应用,每年解决意见建议5000余条,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农村基层落地实践,保障群众对村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回应性。

  张青村以科技创新驱动,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新乡县统筹推进“一村一特”产业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撑下,张青村立足医药产业优势,以经过股份制改造的村集体企业华青药业为依托确立“以医药产业为主导、带动多业态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投入巨资进行企业技术和设备升级改造,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目前公司拥有自动灌封包装联动生产线6条,配有世界领先的德国西克设备影像采集系统、西门子控制系统、膏剂物料无菌传输系统,A级层流保护下的膏剂高速灌装系统及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成功打造出红霉素软膏、红霉素眼膏、金霉素眼膏、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等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的拳头产品。华青药业自建技术研发中心,还与高校、专业研发机构搭建产学研平台,大力推动新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先后获得专利42项,2018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年获得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誉称号。

  张青村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果。目前村内基本实现“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截至2024年底,张青村经济总量达到1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是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成功实现了由贫困村向富裕村的转变。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代表提案制”等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结合,使得张青村村民的经济权利与参与治理权利实现有机统一,村务管理、社会服务更加完善有效。村民就业充分、收入稳定、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社会稳定、邻里和谐、家庭和睦的善治局面。张青村先后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委授予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小组“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

  张青村以产促治的内在逻辑

  产业振兴赋能善治,善治保障产业长青。张青村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根本在于其围绕产业发展逻辑优化治理结构、整合治理资源,形成了有效治理体系与良性激励约束机制。

  “党建链”赋能“产业链”,增强组织效能。张青村以党建为统领,构建起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通过“产业链嵌入式”党建模式,基层党组织直接延伸至企业经营各环节,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结,实现组织体系的纵深覆盖。基层党组织架起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惠企政策直通、企业诉求直达,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同时,张青村依托“民营经济协会”平台搭建跨企业、跨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链上企业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这种党建引领的村企联建模式,有效激发企业与基层党组织同频共振,实现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目标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建在链上、作用融在链上,凝聚群众共同富裕的合力。另一方面,企业和合作社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反哺农村社区,投身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对各方资源的动员整合能力。通过村企联建、区域党建联盟等形式,形成了协同化的基层组织体系。

  产业发展重塑要素配置,夯实治理基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配置农村资源要素,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基础支撑。通过产业振兴,农村集体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被重新激活,形成服务于发展的新组合。这实现了从外部“输血”向内生“造血”的转变,有助于盘活资源、兴起产业、带富农民。张青村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了农村资源要素的配置结构,经由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与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为基层治理提供经济基础,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筑牢乡村善治的物质基础。

  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参与,健全自治体系。乡村产业发展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注入了活力,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完善村民自治体系。张青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建立“村民代表提案制”等一系列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提案制”的民主决策方式,村民能够全过程参与产业发展决策、监督执行情况,实现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方式协商化。该模式其后被新乡县总结提炼为“一会五步法”,辖区每个村每月召开月末例会,村级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提案提出、提案协商、提案决策、提案执行、提案监督”五个步骤推进,产业发展与村民利益的深度融合,一些产业发展的难题在协商机制下迎刃而解。该模式凝聚了民心,提高了决策科学性,确保了产业项目顺利落地,体现出党建引领下村民自治与协商治理的强大效力。

  集体经济推动有效激励与规范约束并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为构建有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创造了条件。张青村以股份制改革为基础,将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绩效、村民福利直接挂钩,形成了既有效激励,又规范约束的运行机制。充裕的村集体经济资源,保证了村务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使乡村治理更加规范高效,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治理、规范履职行为,由此形成“经济—治理”的良性循环。

  走出产业赋能基层治理的路径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更能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实现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张青村的典型经验,探索出一条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新路径。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需要依托坚强的组织力量。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产业领域的覆盖和引领,实现基层党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紧密协作。按照“一村一党支部、一乡镇一基层党委”的要求,完善党组织设置,强化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乡村服务中心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功能。坚持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并重,把产业发展纳入党建考核,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构建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明晰农业、财政、住建、市监、环保等部门的职能边界,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破除条块分割和信息壁垒。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深度融合,构建上下联动的协作体系。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人才下沉、返乡创业支持等方式壮大农村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完善选配机制,坚持从多渠道选拔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干部的产业思维与治理能力。

  聚焦要素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优化乡村资源要素配置。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集聚优势资源要素,打造一批引领全国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根据本地特色,一体化统筹土地、山林、水域、资金、技术等资源,以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牵引,组织资源入股、流转或整合,支持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推广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优势区域规划产业园区或综合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引导要素集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从种植生产到加工服务的完整链条,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数据要素也应融入资源重构,利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农业应用体系,推进产业供、加、销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供应链结构,实现精准投放和市场对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乡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加强制度供给,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保障村民有效参与治理;深化信访调处、人民调解等法治保障。弘扬文明乡风、家风、村风的德治氛围,提升乡村治理的社会化和文化引领。同时,要创新治理手段,提高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将乡村划分网格,由党员网格员负责收集民情、排查隐患,使“网中有格、格中有人”。加快构建“乡镇—村—组”三级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民政、公安、应急等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健全乡村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政务、民生、社会事务的在线办理和反馈渠道。通过“五治融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乡村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成效纳入考评体系。对产业引领型、产业融合型项目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倾斜。对在产业振兴和基层治理中成绩突出的村两委干部,应在表彰奖励、待遇晋升、项目支持等方面倾斜。同时注重保障措施,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治理载体的财政投入,建立经济补贴机制,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乡村产业贷款产品,探索政府贴息等风险补偿方式,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对土地流转、产业园区建设等关键环节给予税费优惠补贴。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村民和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产业兴旺和治理高效带来的好处。

  调研组成员:杨晓东 刘祺 魏小雨 田磊

  执笔:刘祺 魏小雨 田磊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1加强产业发展 促进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好经验 “学者+记者”调查) 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