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建
党的二十届三中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5年4月《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把“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部署之一。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是高校育人的软实力。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担当作为,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人才基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高校应深刻理解“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健康体魄、劳动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大学生将会以自身言行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外国学者以及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形象,彰显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和感召力。高校在对留学生开展中医、中国音乐、中国美术等专业教育时,应深入细致地讲解好这些学科背后的中国哲学。比如,中医理论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理念。对于来华学习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留学生,要鼓励他们选修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增强对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基本国情的了解;精心组织留学生参与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包粽子、春节贴春联等活动,使他们切身体验和深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中国精神。
做好科学研究,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科学基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两个结合”,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加快构建独立自主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党史和新中国史,讲好中国故事和创新中国叙事体系,为做好国际传播打下理论基础。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对话,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提出中国技术标准和治理规则,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科技治理传播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中国科技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高校要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成立国际学会,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数据平台。
提供优质社会服务,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实践根基。高校要自觉坚持“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产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和重大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与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要鼓励师生充分利用课堂讲坛、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新媒体等形式,第一时间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城乡基层、厂矿企业,发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作用。同时,鼓励师生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社交平台上发声,阐释好党和国家政策主张,做好国际舆论的引导。高校可以积极参与援外医疗、教育援助。援外医疗、教育援助不仅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而且能够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厚积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在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上下功夫,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充实人民精神生活的有益滋养。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要善于把“四史”教育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历史底蕴、文化积淀结合起来。讲好知识分子科教报国的故事,激励青年学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在科教兴国中展现青春风采。高校应紧密结合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文艺精品、引领文化思潮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生成的国际空间。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时,不仅要善于学习国外的办学理念,而且要勇于把国内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营管理模式输出海外,打造中国教育的金字品牌。鼓励鲁班工坊的师生以亲身经历,讲好鲁班工坊在提升人才技能、实现更好就业和促进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讲好中国教育为促进合作国实现社会平等和经济繁荣作出的贡献,讲好中国与合作国之间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继续探索文化合作的新模式。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考古工作者,已在希腊、秘鲁、埃及等近30个国家进行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了中国科学家良好的学术意识、科学独特的发掘技术与文物保护风范,增强了中国考古学界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开发、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高校学者要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守中致和等理念,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