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河南而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省建设,是实现“两高四着力”的关键路径。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核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是新质生产力应用的重要场域,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是培养人才力量的主阵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科教分离、产教脱节、培养周期断裂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实践素养的系统性要求。近年来,农业高校围绕赋能乡村振兴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等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实践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遵循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
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教深度融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个涉及教育、科技、产业的复杂系统工程。科教深度融合的本质是打破教育、科技、产业的边界,通过动态学科重构、科研反哺教学、校企协同创新、数字技术赋能及政策机制保障,构建“需求牵引—能力生成—价值创造”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更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了一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共同体。在这一系统内,从局部看整体,科研院所的顶尖科学家、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前沿实验室平台不再是高校的稀缺资源,而是直接内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和实践场景。从当前看长远,这种融合不是为解决一时之需,而是立足于为国家农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将研究生的培养深度嵌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中,确保了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战略性。这一实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提出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要求,通过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系统性的结构重组,实现了“1+1>2”的整体效应,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端平台和广阔视野。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以贯通式培养加速创新人才质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样是一个知识持续积累、能力逐步进阶、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遵循内在规律,提供连续、稳定、高效的培养环境。因此,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农业高校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和创新实验班,正是对人才成长中“量变—质变”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主动应用。保障量的积累连续性:传统的分段式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分离)容易造成研究方向的转换、导师指导的更迭和学习节奏的中断,无形中损耗了积累的效率。贯通培养消除了这些不必要的间隔,使学生培养能够聚焦一个前沿方向,进行长达8~9年的持续性、体系化学习和科研训练,为最终的质变奠定了坚实的量的基础。催生质的飞跃高效性:创新实验班通过严格选拔、动态分流、个性化培养方案和顶尖导师一对一指导,创造了加速质变的临界条件。它并非简单的快,而是精和深。它让学生在本科早期阶段就接触科研、进入实验室,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更快地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创新能力从“潜质”到“显能”的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的期望,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高速通道。
紧扣实践第一观点:以产教融合驱动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和最终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离不开实践锤炼。对于农科人才,最大的“德”是知农爱农,最强的“能”是强农兴农,这些必须在广袤的田野和产业的浪潮中铸就。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校与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将产业一线的真实问题、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创新想法、技术方案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能否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不再仅由论文评分来判定,还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去接受检验。这种以实践成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知行合一,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主动作为和系统创新。它通过以系统观念推动科教融合,破解了资源分散之困;以质量互变规律指导贯通培养,破解了培养断续之弊;以实践第一观点深化产教融合,破解了学用脱节之痛,系统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其成效不仅体现在论文、专利和奖项上,更体现在一批批怀揣强农兴农使命、具备卓越创新能力、能够直面产业挑战的优秀学子身上。深入剖析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融合、设立创新实验班、实施“名校名企”发展战略等改革举措,探索一条以高水平协同、高质效融合为特征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国际视野”三维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服务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范例。
展望未来,继续深化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更加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改革中的新问题。唯有如此,农业高校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人才,在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贡献力量。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