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思维构建人文经济“三个新机制”(跳出河南看河南)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第 10 版)

  □王君超

  在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中,人文也要同步强起来。河南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如何将深厚的人文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怎样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河南答卷?其关键在于,让人文“活化”起来,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让人文“活跃”起来,成为企业创新软实力;让人文充满“活力”,成为社会发展环境的催化剂。

  产业维度:人文要“活化”起来,构建人文经济产业化新机制

  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动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在产业维度上,关键是要推动人文的活化。通过产业化路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构建人文经济产业化新机制。

  何谓活化文化?本质上,就是要推动人文资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文化、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这不是“文化+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再造,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再到文化动能的跃升。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厚重底色。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文化深度体验成为文化旅游消费的核心诉求。在此背景下,旅游产品的多元供给、新场景的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科技赋能下的沉浸式体验升级,共同塑造了文化消费的新趋势。近年来,“穿汉服游洛阳”不仅是城市文化现象,更掀起一场席卷全民的文化消费浪潮,集中展现了文化活化的内生动力。河南应进一步厚植中原文化独特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让中原文化焕发新活力,为文化消费扩容提质贡献河南方案与河南力量。

  文化产业要走融合发展道路。从本体论而言,文化产业的内核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从方法论而言,在各种产业中,文化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具有融合的深厚基础和广阔空间,产业融合成为其本质特征之一。在经济学语境中,社会需求的变化、管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政策的调整等都会促进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业务与市场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产业不仅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与旅游、科技、制造、农业等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放眼世界,英国、美国、韩国等国的成功实践表明,在世界产业融合发展潮流中,文化产业扮演着先锋角色,也为自身发展增强了活力和竞争力。可见,融合是天道,不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就无法生存、无法成长。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通过多措并举,特别是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可以催生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能够使文化价值、文化理念、创意等向相关产业渗透,嵌入产业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乡村资源与影视创作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IP,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洛阳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与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成功将汉服文化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及现代消费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种服务的全产业链,既激活了传统文化元素,又拉动了当地消费升级,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经济新增长点。

  创意经济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其内涵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娱乐休闲、社会文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意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创意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的、多领域的政策回应和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文化科技融合能够促进创意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催生商业模式创新。创意产业作为创意经济的核心载体,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后的表现形式。创意产业的崛起,就是当今ICT(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与当地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结果。文化创意与审美境界能够显著提升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例如,将中原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工业设计,推动钧瓷、汴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产业相结合,可以实现文化溢价,增强河南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从卖产品向卖文化、卖创意转变。洛阳“汉服经济”的成功,是文化创意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为构建人文经济产业化新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企业维度:人文要“活跃”起来,构建要素赋能新机制

  人文与经济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生产的关系。在企业维度上,市场经济越发展,人文要素越活跃。在人类历史上,经济一直是嵌入社会关系、宗教、文化和政治之中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服务社会。否则,社会必然会发起一种自发的、保护性的“双向运动”,抵制市场的无限扩张,保护社会本身。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必然是嵌入性的,而不是主宰性的。它帮助我们理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何会出现对金融资本加强监管的呼声(社会的反向保护运动),也为我们审视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撕裂、贫富差距以及民粹主义崛起提供了经典的分析框架。这警示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社会、社区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以人为本,以文兴业,将人文要素有效地转化为经济资本,企业是最重要的微观经济载体。假如把企业视为一个生命体,那么人文要素就像生理机能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一样,塑造人的性格和气质。在这方面,总部在河南许昌的零售企业胖东来提供了一个人文企业的典型范例。它的经营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零售业以利润为核心的逻辑,转而以员工和顾客的幸福为核心,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成功,被誉为“中国零售业神话”。创始人于东来提出的爱的文化与幸福理念,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员工好,让员工有尊严、幸福地生活,他们才会将这份幸福感和真诚传递给顾客;二是对顾客好,极致的商品和服务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三是幸福是最终目的,企业的目标不是无限做大做强,而是让所有参与者(员工、顾客、供应商)都感到幸福。这一理念将激励理论内化于企业文化,员工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他们视企业为家,从而提供发自内心的、无可挑剔的服务。

  人文也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要素。生产力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与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本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过程的转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能转换指明了技术路线。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嵌入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中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人文价值的引领和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长。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文要素正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变量。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大数据优势,建设中原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培育数字文创、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实现文化赋能,从而构建起人文要素赋能企业,进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赋能新机制。

  社会维度:人文要充满“活力”,构建发展环境新机制

  人文环境的活力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世界文明进程来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打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为欧洲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新教伦理对“天职观”的塑造,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历史经验表明,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往往是经济制度创新的先导。在中国语境下,儒家文化中重教崇文、义利兼顾等理念,以及宋代永嘉学派提倡的通商惠工、义利并举思想,都为当代市场经济体系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正是对这一历史逻辑的当代延续与创新性发展。

  人文活力的激发,离不开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良好的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提出“闽东之光”的文化塑造与“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把激发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放在首位,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思维,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经济增长。30多年过去了,宁德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从传统到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不仅孕育出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更塑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可谓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典范。再如,浙江杭州依托苏杭文化,长期致力于优化中小科技型企业服务生态,涌现出创新型企业的杭州“四小龙”模式。江苏苏州秉承“市民友好”理念,培训旅游从业者,提升整体服务水准,让市民成为苏州文化的代言人,营造热情好客的氛围,成功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这些案例表明,人文的活力,能够转化为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动能的强大力量。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构建人文经济生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具体而言,河南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力,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和谐、诚信、包容的文化氛围。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生关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再到焦裕禄“鞠躬尽瘁”的公仆意识,共同塑造了中原文化以人为本、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历史上,开封、洛阳等古都的兴衰演变表明,人文精神的延续性与创新力直接影响城市的长期竞争力。唐代长安城的晚上实行宵禁制度,到了宋代汴京城才有了夜经济,形成了有利于消费经济发展的自由宽松的商业氛围。

  河南应深入挖掘这些精神财富,将其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具体而言,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人文经济发展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加强文化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同时,要坚持“以文化人”与“以经促文”双向发力,一方面,以经济发展反哺文化传承创新,为推动中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以人文精神的弘扬,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氛围,推动形成人文与经济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河南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文经济生态,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河南智慧。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观点 10“三活”思维构建人文经济“三个新机制”(跳出河南看河南) 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