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第 12 版)

  □田然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与历史记忆,是涵养民族精神、凝聚价值共识的核心载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交互计算等技术为依托的场景化传播,通过构建沉浸式、可感知、强互动的特定场景,能够将抽象的红色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具象体验,实现红色文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传播升级。新时代,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提质增效,可从主体协同、符号创新、内容优化、场域融合、叙事升级五大维度发力,构建系统完备、与时俱进的传播路径。

  健全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凝聚场景化传播合力。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社会组织、青年群体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强化政府统筹功能是核心。一方面,要制定纲领性文件,明确场景化传播的目标定位、价值导向与实践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场景设计、内容生产、活动组织全流程,确保传播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全国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革命文物、历史场景数字化存档。社会组织具有贴近基层、形式灵活的优势,要通过政策赋能与平台搭建,激活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力,促进社会组织与高校、企业资源对接。针对青年群体认知特点,注重用短视频、互动游戏等轻量化形式解读红色精神;创新沉浸式体验,让青年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智慧;建立UGC机制,鼓励青年创作红色主题Vlog、漫画,增强青年传播红色文化的主动性。

  创新红色文化符号体系,夯实场景化传播根基。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也是场景化传播的核心要素。然而,传统的红色文化符号存在语义陈旧、形式单一、解读多元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与认知习惯。因此,需通过符号创新与价值编码统一,增强场景化传播的吸引力与辨识度。要将传统红色文化符号的核心内涵与现代话语体系相结合,实现“历史语义”向“当代价值”转化。例如,将“为人民服务”延伸为“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融入职场场景、志愿服务场景。形式创新是提升红色文化符号场景适配性的关键。要借助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手法,打破传统红色符号静态、单一的呈现形式,实现“多维活化”,让符号能够融入不同类型的场景。

  优化场景化内容生产机制,提升传播精准度与感染力。当前,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存在内容同质化、受众匹配度低等问题,需以红色文化核心价值为重点,优化内容生产机制,实现内容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利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法,全面搜集一手资料,如对革命遗址周边居民的访谈,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让红色文化更有深度与真实感。二是建立内容审查机制,严把质量关口。加强议题设置,用故事化表达替代教条说教;严格内容审核,对重大历史事件、人物评价实行“双审核双背书”,守住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命线。三是实施精准传播策略,破解“圈层壁垒”。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构建党员干部、青少年、基层群众等群体的“受众画像”,掌握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偏好,进而在新媒体平台开发沉浸式产品,确保红色精神以适配方式触达不同群体。

  推动场域融合创新,拓展场景化传播边界。红色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受限于物理时空,而场景的技术属性则让跨时空互动成为常态,能够实现“实体+数字+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一是改造实体传播空间,强化具身体验。在空间布局上,打破传统博物馆线性陈列、单向讲解的模式,构建多中心叙事的空间结构。在场景元素上,丰富可感知、可互动的元素,如在纪念馆中设置声音场景,通过播放历史录音、革命歌曲,营造沉浸式的历史氛围。二是建设数字仪式场域,拓展传播边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提供了无边界的可能,通过打造虚拟场景、线上社区,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参与红色文化体验。一方面,可以开发元宇宙红色展馆,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与现实场景高度相似的虚拟红色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搭建红色文化数字社区,整合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等功能,形成“内容生产+场景体验+社交传播”的生态,如在社区中开设“红色主播”专栏,邀请历史学者、革命后代进行直播讲解,并开展“红色知识闯关”等活动。

  完善场景叙事逻辑,深化情感共鸣与国际连接。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场景发挥着传感器的作用,只有通过创设互动场景,强化情感叙事、故事叙事,才能打破文化隔阂,让红色文化真正“传得开”。一方面,要丰富微观叙事资源,拉近历史距离。深耕历史细节,挖掘众多革命者的鲜活故事,用服饰、道具、语言还原历史场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有机衔接,从“一封革命家书”延伸至“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让个体经历与时代主题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构建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炼红色文化中的人类共同价值,用国际通用叙事模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故事;拓展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借助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及文化机构的力量,通过第三方传播增强可信度,让红色文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学术 12全方位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传播 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