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韬
红色报刊是我们党在革命岁月里传播思想、动员群众的重要载体。河南作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曾孕育出《中州评论》《风雨》《拂晓报》《豫西日报》等一批影响深远的红色报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报刊既是人民的喉舌,传递群众心声;更是党战斗的武器,播撒革命火种,为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总结河南红色报刊发展历史,深入挖掘红色报刊的当代价值,探索开发利用路径,对赋能新时代河南文化建设、凝聚高质量发展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河南红色报刊的历史贡献。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党报、工厂小报、粉笔和木炭板报、壁报甚至口头宣传,是党在革命时期灵活传达中央指示、解释政策方针最直接、最迅捷和最有效的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在河南各地的早期传播,到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到土地改革政策的讲解,再到解放全中国的动员号召,党的每项重大决策都能通过红色报刊准确、及时地传达。河南红色报刊在革命时期起到了凝聚信仰、统一思想和指导行动的关键作用。
军民奋斗的记录者。在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革命年代,河南红色报刊既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宏大叙事的记录者,也保留了根据地生产建设和支前生活的珍贵记录。红色报刊中的新闻报道,记录了革命年代艰苦奋斗、英勇斗争和军民一家的历史进程,也是今天我们传承红色血脉的珍贵档案。
人民大众的代言人。河南红色报刊在诞生之初就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刻入骨血。一方面,河南红色报刊替工农群众发声。1931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宣传计划中明确要求今后创办的小报“务使每个工农把它当成自己的喉舌”。另一方面,河南红色报刊贴近群众生活,深深烙着群众性的鲜明印记,《拂晓报》等红色报刊扎根河南革命的沃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河南红色报刊的当代价值。读懂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教材。河南红色报刊记录了党领导河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壮阔历史。这些带着时代温度的报刊,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清晰梳理出中国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的历史脉络,更能从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让伟大建党精神代代相传。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历史见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紧跟党中央步伐,是河南红色报刊一以贯之的使命。无论是《拂晓报》传递的抗战主张,还是《豫西日报》宣传的解放政策,都生动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河南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研究红色报刊,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为今天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供历史镜鉴,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牢牢践行“人民至上”的经典范本。河南红色报刊最鲜明的特质就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它们的语言通俗直白、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对群众生产生活的细致报道,也有对军民鱼水情、支前模范事迹的生动记录,深刻诠释了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今天,无论是新闻宣传工作改进文风、贴近基层,还是基层党建工作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些红色报刊中蕴含的群众工作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奋力建设文旅强省的独特资源。作为中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报刊是奋力建设文旅强省的宝贵财富。做好红色报刊的保护、挖掘与整理,既是推进文旅文创融合的具体行动,也是丰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内涵的重要举措。从建设红色报刊数据库到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再到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路线,红色报刊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河南传承红色记忆、带动文旅发展的新亮点。
河南红色报刊资源的传承路径。加强系统研究,筑牢“整理+研究”基础。建议新闻媒体、社科机构、民间收藏组织等多方力量,对省内外封存、散落的河南红色报刊开展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对现存红色报刊扫描,利用OCR文字识别技术,重点围绕《拂晓报》等代表性报刊,建立中原地区抗战报刊数据库、河南红色报刊数据总库等,推进报刊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系统化整理;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权威性的学术成果,为红色报刊资源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推动创新传播,做好“转化+活化”文章。构建覆盖全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让沉睡的历史“醒”过来、“活”起来。一方面,可将红色报刊与主流媒体相结合,合作开设“红色报刊历史”专栏,结合时政热点、纪念节日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另一方面,利用红色报刊资源,开发适合新媒体的内容。针对青少年群体,利用VR技术回归历史现场,将红色报刊有关内容改编成漫画、互动游戏等,借助新媒体传播,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深化文旅融合,做好“融合+创新”工作。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红色研学基地,可以围绕“一张红色报刊的印刷、发行、阅读史”策划融媒体产品,用3D建模还原《拂晓报》印刷场景,通过短视频和纪录片等形式,将尘封的报刊内容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文化产品。同时,还可以开发红色报刊系列文创产品,如报刊元素文具、明信片等,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了解红色报刊背后的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融入教育体系,实现“融入+铸魂”目标。为推动红色报刊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可以将经典红色报刊内容纳入大中小学辅助读物,通过举办红色报刊读书会、编排革命情景短剧、开展红色报刊故事分享会等活动,把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让青少年在与红色历史的对话中,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