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郑州正青春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第 06 版)

  “积势、蓄势、谋势,面向‘十五五’,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抓手,牵引带动产业升级和体制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创新之力将势不可挡。”

  □本报评论员 丁新伟

  打造“软件名城”,郑州的雄心壮志看得见、摸得着。

  10月15日至17日,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盛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首次在郑州举办。在博览会的河南省综合展区,超聚变、众诚科技、夺冠集团、八六三软件、汉威科技等河南本土企业集体亮相,展现郑州软件产业硬实力。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亚于芯片等硬件。“十四五”时期,国产工业软件经历从“卡脖子”困境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博览会上,郑州这个软件业的后来者,被业内人士寄予“软件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的厚望,这份期待源自郑州加速布局算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区块链等新赛道,龙头引领、细分突破,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截至目前,郑州市拥有软件企业4万多家,规模以上软件企业494家,产业规模超1300亿元,在全省占比接近90%;集聚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校大中专学生150万人,每年软件专业毕业大学生超3万人。华为、浪潮、奇安信等国内软件龙头企业进驻,中钢网、时空隧道等本土企业跻身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一个个事实是创新郑州正青春的生动注脚。

  站在时间轴线上回望,“十四五”以来,郑州以创新为墨,以实干为笔,绘就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画卷。

  创新的郑州正青春,是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龙子湖智慧岛上,一座“云”上软件产业园正在崛起,短短3年,这里已集聚软件类企业超过800家。“十四五”期间,郑州大胆打破路径依赖,全力构建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异军突起,成为郑州产业版图上的耀眼新星。

  创新的郑州正青春,是创新主体的拔节生长。在郑州高新区,汉威科技从一家小型传感器企业,成长为国内气体传感器领域的隐形冠军,产品广泛应用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事。在郑州经开区,宇通客车推出的自动驾驶巴士“小宇”,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成为智慧出行的亮丽名片。“十四五”期间,郑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蓬勃发展的创新主体成为经济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创新的郑州正青春,是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创新不是孤立的火花,而是系统的工程。谋划“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全力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流领军人才,大力吸引储备青年人才,三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超72万人;建设“城市大脑”,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智能;打造“郑好办”APP,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十四五”期间,郑州以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活力迸发的发展平台,构筑聚才强磁场,引来更多千里马,“第一资源”愈发厚实,“第一动力”愈发强劲。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经济体量过万亿元的郑州,今年上半年GDP实现7329.3亿元,全省经济首位度23.1%,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挑大梁、走在前”的使命。积势、蓄势、谋势,面向“十五五”,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抓手,牵引带动产业升级和体制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创新之力势不可挡。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向新而行、向高攀登,郑州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用破圈思维打破产业边界,用生态营造厚植创新沃土,用开放胸怀汇聚全球资源,构筑人才高地,唱响创新创造的大合唱,昂扬自强奋斗的精气神,创新的郑州定会愈加朝气蓬勃。

河南日报评论 06创新的郑州正青春 2025-10-22 2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