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鹏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要将文艺资源深度融入乡村建设,旨在推动乡村从“物阜民丰”向“诗礼和乐”跃升。这一政策将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维度从物质层面提升至精神高度,标志着新时代乡村建设进入审美化、艺术化的新阶段。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正式出台前,河南省的信阳郝堂、孟州莫沟、新县田铺大塆、林州高家台等乡村已率先展开实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南经验”。这些案例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创新为翼,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样本。
大别山北麓的信阳郝堂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拆迁村”到“世外桃源”的转变。这里以“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的生态理念为指引,保留了豫南民居特有的青砖灰瓦、狗头门楼等建筑元素,同时引入台湾设计师谢英俊的生态厕所、孙君团队设计的郝堂宏伟小学等现代设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村中的叶楠白桦文学馆,陈列着两位作家的手稿和影视作品,成为村民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岸芷轩书吧以芦苇席为顶、塑钢窗为墙,让游客在360度观景中感受“茶香书香交融”的意境。
郝堂的“绿色革命”不仅体现在生态修复,更在于文化赋能。村里成立了17个乡村文化合作社,推出“郝堂八大匠”项目,将陶艺、木雕、叶雕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每年举办的荷花节、农民丰收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游客,2023年旅游收入达3800万元,80%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正如村民所说:“郝堂的美,美在山水,更美在文化。”
在焦作孟州的黄土沟壑间,183孔明清窑洞经过“修旧如旧”的改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老家莫沟”的核心景观。这里创新构建了“上层现代街区、中层窑洞修复、下层水系景观”的立体空间结构:上层民俗文化街汇聚了浑浆凉粉、油酥烧饼等地方美食,还有茶馆、酒吧等新业态;中层窑洞群保留了“冬暖夏凉”的特性,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村级窑洞图书馆老苗书馆,藏书量达5万册,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下层汶水湖则打造了玻璃天桥等网红打卡点。
莫沟的成功,在于将窑洞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村里成立了“老家记忆馆”,通过老物件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重现了豫西北农耕文明的历史脉络;耕读文化园定期举办以书法、国画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文化传承。2025年举办的河南省乡村健步走活动,更将莫沟窑洞景观与全民健身结合,吸引了数万名参与者。如今的莫沟,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典范。
作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新县田铺大塆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建设血脉。这里完整保留了韩家寨战役旧址、刘邓大军临时指挥所等革命遗迹,又将82户古民居改造为民宿、创客空间,形成“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村中“光荣之家”展览馆,通过老照片、军功章等实物,讲述着18户村民的红色家史;创客小镇吸引了20余家手工作坊入驻,竹编、刺绣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田铺大塆的“红色密码”,在于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村民韩光莹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村里首家民宿“老家寒舍”,带动20余户村民参与旅游经营。全村2024年接待游客66万人次,旅游收入3221万元,红色文化成为村民增收的“金钥匙”。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在林州太行大峡谷深处,高家台村凭借“画家村”的独特定位,成为全国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此地依托石板民居和山水景观,建成写生基地、民宿30余家,配套画材超市5座,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200余所高校在此设立写生点,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太行光影艺术馆将数字艺术与山体景观结合,打造出“亿年地质奇观+前沿科技”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高家台美术馆定期举办蓝晒摄影课程、艺术讲座,让游客在创作中感受文艺之美。
高家台的“绘画经济”,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村里成立了写生行业协会,制定服务标准,提升接待质量;计划建设的画品交易中心,将进一步打通“创作—展示—销售”的画作变现链环。如今的高家台,不仅是“中国画谷”的核心区,更成为“艺术赋能乡村”的标杆。
郝堂、莫沟、田铺大塆、高家台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挖掘景观背后的文化根脉。郝堂通过郝堂书院、民俗文化馆传承乡土文化;莫沟以老家记忆馆、耕读文化园延续窑洞文明;田铺大塆用红色教育基地、创客小镇赓续革命精神;高家台借艺术展馆、写生基地弘扬太行文化。这些文化设施不仅是“颜值担当”,更是深度内涵所在。
更深层启示在于,河南乡村在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人”。郝堂的“八大匠”项目让非遗技艺活起来,莫沟的耕读活动让传统文化热起来,田铺大塆的红色教育让革命精神传下去,高家台的艺术创作让审美水平提上来。这种“文化造血”模式,使乡村发展从“输送”走向“内生”,从“一时热”走向“持久美”。
河南实践证明,文艺赋美乡村,既要“因地制宜”,更要“文化托底”。从郝堂的生态文化到莫沟的窑洞文化,从田铺大塆的红色文化到高家台的绘画文化,这些案例共同诠释了一个真理: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最持久的发展动力。
当前,《“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出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期待更多乡村以上述案例为鉴,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形式,让文艺之花在广袤乡村绚丽绽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文化成为乡村底色,当文艺融入村民生活,中国乡村必将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根基。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