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杂志执行主编郝顺才:

矢志护渠 初心映碧水(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守着这渠水,讲好红旗渠故事。”10月22日,79岁的郝顺才坐在红旗渠畔的石凳上,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红旗渠》杂志样刊,目光望向蜿蜒流淌的渠水。

  从14岁上渠运沙的少年,到护渠数十年的灌区管理员,再到奔走宣讲的《红旗渠》杂志主编,这位老党员的一生始终与红旗渠紧紧相连。

  郝顺才回忆,1960年红旗渠动工修建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生。利用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支援修渠,组队到河滩运沙,为修渠备料。“那时没有推车,全靠肩膀扛、双手搬,一天下来手心磨得全是泡。”郝顺才说。

  最难忘的,当属挖野菜的日子。修渠初期粮食紧缺,他和小伙伴们每天收工后就钻进山坡,挖回的野菜泡去苦涩味、撒点盐,就是下饭的“硬菜”。

  “条件苦,但没人抱怨。看着大人们顶风凿岩、踏冰修渠,我暗下决心,也要为修渠出份力。”郝顺才说,后来他学业中断留在工地,参与了杨耳庄后沟渡槽、南谷洞水库溢洪道等工程建设。

  1968年,郝顺才进入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从“修渠人”变成“护渠人”。维修渠道、监测水位、保障供水,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他一干就是40年。“护渠和养孩子一样,得时时盯着,一天不见,心里就不踏实。”郝顺才告诉记者,那些年他几乎天天泡在渠边,哪段渠岸容易裂缝、哪处闸门需要保养,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退休后,郝顺才也没有停下脚步。“人离开了岗位,但心不能离开红旗渠。”2010年,他创办《红旗渠》杂志,把修渠故事、护渠经历、精神传承都写成文字,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

  “办杂志比修渠还难。”回忆创刊初期的日子,郝顺才笑着摇头。没有稿件,他就带着纸笔走访修渠老人,整理口述史料;没有编辑,他就自己校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没有印刷资金,他就四处奔走筹措,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

  这些年,他还主动走进校园、社区,给学生和居民讲红旗渠故事。寒暑假,常有大学生来林州进行社会实践,他当起向导,带孩子们重走红旗渠。“新时代的年轻人,得知道这渠水是怎么来的,这精神是怎么炼的。”他说。

  如今,年近八旬的郝顺才仍在忙碌,或整理杂志稿件,或受邀给大家讲红旗渠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是红旗渠的魂,也是我一辈子的信仰。”望着清澈的渠水,郝顺才的眼神格外坚定。

河南日报特刊 07矢志护渠 初心映碧水(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2025-10-28 2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