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青年教师李媛:

创新形式 让宣讲入心(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第 07 版)

  □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站在红旗渠畔讲祖辈修渠的故事,就像握住太爷爷李贵当年为工程筹措物资时的手,能真切摸到那份战天斗地的滚烫初心。”10月23日,太行山下,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教师李媛指尖轻拂红旗渠石壁上斑驳的凿痕,眼中闪着与这条“人工天河”同源的光。

  李媛与红旗渠的缘分要从太爷爷李贵说起。李贵曾是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为筹集修渠物资殚精竭虑。

  “以前只听父辈说太爷爷总是背着布袋跑遍各村筹粮,直到站上讲台,才理解了‘粮食不够吃就采野菜、下漳河捞水草’背后,是千万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的硬气。”李媛告诉记者,她第一次给外地党员干部讲《推车歌》里“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的争先故事时,自己已先红了眼眶。

  大学毕业后,李媛选择入职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担任教师,专注于红旗渠历史与红旗渠精神的宣讲,让悬崖上的精神呐喊化作新时代的笃行力量。

  “我想把太爷爷那代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旗渠精神不只是躺在纪念馆里的图片和文字,还是能走进人心的力量。”带着这份初心,李媛跳出传统课堂的框架,把教学现场搬到渠边、青年洞前,让每一处红色遗址都变成“活教材”。

  在青年洞的岩壁下,她指着密密麻麻的凿痕给学员们讲:“修渠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这些数字背后,是当年工匠们用一锤一钎凿出的希望。”学员们围着她,听着故事、摸着凿痕,仿佛能穿越时空,看见当年修渠人战天斗地的身影。

  有学员课后给她发消息,说回到工作岗位后,遇到难题就想起“林县人没工具自己制、没炸药自己造”的韧劲,这让李媛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太爷爷筹的是物资,我筹的是精神力量,得让学员们把感动带回去,变成干事的劲头。”李媛语气坚定。

  这几年,李媛翻遍了红旗渠纪念馆的档案,走访了数十位修渠老人,把太爷爷的后勤故事、修渠工匠的奋斗细节融入教学中。她的课里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渠水怎么流,精神就怎么传”这样能落地的表达。

  “以前讲历史,现在更想讲‘怎么学’。”李媛说,新时代的“修渠”,就是在岗位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如今,她仍常沿渠行走,看清澈的渠水滋养两岸田地,也像看着祖辈的精神在新时代流淌。“60年渠水不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就是让红旗渠精神像这水一样,永远鲜活,永远有力量。”李媛说。

河南日报特刊 07创新形式 让宣讲入心(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2025-10-28 2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