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体操世界冠军隋剑爽为甲骨文广播体操宣传代言。

安阳师范学院“重走红旗渠”活动。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阳师范学院校园。本栏图片均由安阳师范学院提供
□张爱善 孙晓峰
田径场上,万余名师生齐跳融合“红旗缚漳龙”“重写山河”等特色项目的美心健康操;实验室里,AI技术让千年甲骨“数字重生”;乡村课堂中,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书写甲骨文字、讲述修渠故事……安阳师范学院以文化铸魂、红色立根、实践育人的创新实践,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甲骨文的深厚底蕴与红旗渠的精神力量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安师力量。”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孔国庆说。
文化铸魂:让中华文脉焕发时代生机
今年暑期,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法国、德国542片甲骨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标志着“甲骨文全球数字回归计划”取得又一重要进展。作为殷墟所在地的高校,学校始终将甲骨文研究与传承作为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依托“殷契文渊”等数字化平台,推动甲骨文研究从“冷门绝学”走向“数字活化”,为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自主研发的“殷契文渊”数据库已整合上线甲骨著录154种、甲骨图像近24万幅、甲骨论著3.5万余种,并发布6个用于AI应用的甲骨文数据集。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411万次,数据下载量超37万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甲骨文基础数据研发服务平台。“殷契文渊”五期工程正持续推进,完善国际领先的甲骨文智能研究基础设施,重点围绕微痕增强、全信息数据模型、AI字形匹配与自动化标注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度优化,致力于实现甲骨的高清呈现与智能识别,相关成果已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60项实践案例,并推动形成甲骨文数字化保护国际标准。
在技术融合与范式创新方面,学校坚持数据驱动与AI赋能并重。该校发布的全球首个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及143万条甲骨单字数据库,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基于AI技术,已完成新缀甲骨142组、校重近7000组,推动研究从“技术突破”迈向“成果落地”。同时,学校正重点攻关甲骨文大语言模型技术,计划于近期推出多模态甲骨文智能体,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式研究辅助,引领甲骨文研究进入“人机协同”新阶段。
在文化传播与教育普及方面,学校积极探索“甲骨文+”融合路径。该校创编的甲骨文广播体操在全国近7000余所中小学推广,并入选教育部国际中文教育全球推广合作项目和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输出项目;“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以趣味互动方式吸引公众参与;《殷墟甲骨学大辞典》被誉为甲骨文学习研究的百科全书式专著,《殷墟文化大典》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甲骨文陈列馆、汉字文化体验馆、殷商历史文化馆则让文物“活”在当下。学校持续十年开展“传承文化基因·活化甲骨文字”教育活动,将甲骨文系统融入课程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强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甲骨文研究院建设,力争在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上实现突破,积极参与国家古文字工程与“数字中文”建设。举办AI甲骨文大赛、推进“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强化人才引进与梯队建设,系统构建“科研—平台—传播—育人”四位一体的甲骨文传承新生态,为中华文脉的赓续与创新贡献更多“安师智慧”与“中原力量”。
红色立根:用精神谱系锻造时代新人
在宽仅1.2米的红旗渠岸——右侧悬崖、左侧渠水,师生唱着红歌、讲述修渠故事,徒步24公里沿总干渠溯流而上。该校每年开展的“重走红旗渠”活动,已成为一堂独具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师生在实地体验中感悟精神、锤炼品格。
地处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学校将红旗渠精神深度融入办学体系,系统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学院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大思政”理念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学校系统构建红旗渠精神育人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开设通识选修课,打造思政“金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特等奖;创新实施“13561”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精神内涵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模式创新方面,学校积极探索“看、听、讲、访、体、悟、行”融合教学,同时建设线上精品课程,制作微课600余集,推出VR摄影展,建成全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云游红旗渠》入选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建成红旗渠精神育人成果展馆,累计接待8万余人次;打造“红旗渠精神校园行”品牌,邀请修渠劳模、优秀儿女进校宣讲,通过艺术形式推动红旗渠精神入脑入心;多项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和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实践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彰显青春价值
“郭冬玲学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让我懂得了青春的真谛。”在第十五届优秀学子宣讲会上,2024级新生张静怡道出心声。持续15年的宣讲团已吸引该校150余名学子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诠释奋斗青春。
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构建了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2025年暑期,41支实践团队分赴各地开展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甲骨文推广普及等专项活动。在濮阳县乡村,“青马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展挂职锻炼,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在安阳县中小学,“安师童行”推普支教团开设甲骨文书法课、红色经典诵读课,将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相结合;在福利院和养老院,“‘孩’好有你”“童心书韵”等志愿服务队用爱心传递温暖,让奉献精神落地生根。学院还与安阳市12个社区、8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去年累计组织2300余名学生参与基层服务,总时长超8万小时。
校地协同持续深化,学校与林州市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林州暑期实践基地,将践行红旗渠精神纳入“青马工程”必修课程,每年选派学生赴基层挂职锻炼。
“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宣讲队深入农村中小学,足迹遍及4省10余市,受众超10万人,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组织师生行走千里山路,聆听700余名修渠老人的故事,拍摄10万余张照片,以影像的方式进行抢救性记录,为历史留下珍贵的视觉文献,打造的《红旗渠建造者》《太行丰碑》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省内外高校进行巡展。
相约西部、薪火相传的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从“主动申请支边十多次、志在世界屋脊育新人”的王岐,到志愿服务西部的宿舍“三姐妹”“四兄弟”,该校志愿者扎根西部《“相约西部”志愿者寻访》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深化地域文化与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孔国庆表示。
如今,这座百年学府正以文化为根、以精神为魂,在中原大地上谱写新时代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