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编辑

“阅读”是邂逅,“常读”是信任(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08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谢丛蔓

  收到这个题目时,我正在推送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窗外华灯初上,屏幕上的光标不停闪烁——像极了我这12年,在无数个深夜里与文字相伴的样子。12年,足够一个新闻“小白”长出皱纹,也足够让很多个手足无措的第一次,沉淀成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

  我的第一次迷茫,是面对一个零回复的留言区。像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第一个陌生读者的反馈,那种寂静,比任何一次采访被拒都更让人忐忑。

  我的第一次落泪,是因为一段30字的读者留言:“谢谢小编,让我知道有人在默默温暖着这座城市,明天我也想去当志愿者。”原来,我们这端坐在电脑前的敲打,真的可以与远方的心灵同频共振。

  我的第一次通宵,不是为了赶稿,而是为了守护。守护一篇重大报道在凌晨准时推出,守护一次推送的顺畅无阻。

  ……

  从笔端到网端,从报纸到微信公众号,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再核对一遍”的执拗,和按下“发送”前,心里掠过的那一丝与12年前并无二致的紧张。

  于是,你看到了这些数字:

  一则常规时政报道,几小时内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一个全国两会新闻“周边”,引起省领导关注;一篇不到600字的短评,赢得中国记协和广大网友的双重点赞……从2023年全年的4篇“10万+”,到2024年的32篇,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63篇——不断跃升的指标背后,是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小编们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是对标题每一个字的反复斟酌,是对开头第一句话能否在3秒内抓住读者的千百次打磨。

  我们的“常读用户”从28%提升至55%。这比任何“10万+”都更让人为之自豪。因为“阅读”是一次邂逅,而“常读”是一种信任。

  这不仅是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通过持续一年的粉丝活跃度培育工程取得的“成绩单”,更是作为一名微信公众号小编的底气和自豪。

  12年了,我的战场始终在这方寸之间的后台。我从一个只会复制粘贴报纸内容的“搬运工”,变成了一个需要洞察每寸屏幕后喜怒哀乐的“产品经理”和“心灵捕手”。

  此刻,我又要点击“发送”了。相信河南日报的粉丝们,一定会因我们的内容,感到温暖,获取力量。

河南日报特刊 03“阅读”是邂逅,“常读”是信任(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2025-11-08 2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