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孟月
系着安全绳,脚下是现代化的钢铁支架,抬头是穿透约1700年历史的目光……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特殊的环境中出镜。2025年3月,浚县大伾山摩崖大佛启动580年来首次大型整体修缮。我的任务,是带观众直击这座“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石佛的修缮现场。
这座始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的大佛高22.29米,距今约1700年。穿过防护围栏,我仰头才能看清它的全貌。施工负责人指着那条狭窄的通道说:“胆子大的话可以上,胆子小的话就在下面拍。”
“当然要上去!”那一刻,我没有丝毫迟疑,因为我深知记者与现场之间不能有距离,新闻直播的魅力就是能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新闻发生的真实现场。穿戴好防护装备,直播开始,脚手架随着脚步轻微晃动,我手扶钢管,心里既紧张又兴奋。高处风大,交流基本靠喊。脚手架之间的作业平台上,工人的安全帽下汗水直流,却没有人脱下手套擦一擦。
爬上脚手架最上层的那一刻,初春的微风裹挟着石粉掠过面颊,抬起头正好可以看到大佛的眼睛。阳光落在他风化的脸上,沟壑里积着经年的尘土,衣纹边缘还能看到模糊的彩绘残迹。那些原本记在纸上的“历史厚重感”,突然变成了眼前可触的细节。
我忘记提前准备的主播词,只是如实描述所见:“大家可以看到,大佛脖颈处的斑驳脱落比较严重,这些裂纹的修复是本次工程的重点……”没有华丽辞藻,只是把我看到的细节一一讲出来。通过近距离观摩,在接下来专家介绍修缮的重点和步骤时,观众得以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那天的直播不算完美,与预设步骤有一定出入,过程中时有停顿,不过直播效果超出预期,网友们讨论热烈。下来时我才发现,手僵得发沉,裤腿也被脚手架勾出了个小口子,我攥着还没缓过劲儿来的手,终于松了口气。
后来,我去过殷墟、到过仰韶、登过商城墙,都比那次爬上脚手架的感觉要稳当,但我始终记得那个与摩崖造像对视的瞬间。
脚手架会拆除,大佛将焕然一新,而我也在一次次采访中逐渐成长。从对稿照念到学会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解说,变化的不仅是站立的位置,更是报道的方式;不变的,是想要把真实的现场呈现给观众的那份职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