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一帆
“王师傅,立春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希望的开始!”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点开《春的希望》这部短视频,开篇这段简短的对答,依然能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充满挑战的冬天。
那是虎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七,年味渐浓,我正准备启程回家,却突然接到任务——负责制作“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短视频,首期“立春”需要在5天后推出。
习惯与纸打交道的我心中很是忐忑:文字记者的笔可以描绘春天,但镜头里如何呈现?
寻找答案的过程比想象中更加波折。当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采访通行困难重重。再加上再有两天就是除夕,多数人已沉浸在团圆氛围中,联系采访屡屡碰壁。“走投无路”的我只好求助老家亲戚,直到腊月二十八下午4点,终于联系到一位愿意配合的种粮户——尽管起初我并不确定,他身上是否有“故事”。
时间紧迫,容不得思考,我与摄影师孔昊当即决定:先出发,去现场找新闻点。
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6点,我们直奔老乡家中。围坐在暖洋洋的火炉旁,就着刚出锅的馒头,一起聊收成、谈愿景,不像采访,完全是拉家常。
说到新年打算,王师傅语气中充满了踏实:“去年暴雨,小麦晚播了半个月,多亏科学管理,苗情补回来了,长得不比往年差。今年我打算再流转100亩地,希望年底能换辆新车。”炉火映照着他质朴的脸,温暖又充满希望。
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立春,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信念。尽管历经风雨,但春天终将到来,希望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我们所要呈现的,不正是这份平凡却坚韧的“春意”吗?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思路清晰后,一切都水到渠成。除夕当天,我们顺利完成了文案、采访与拍摄。返程时,郑州已是万家灯火。
那一年,疫情反复,“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却始终步履不停。24次奔赴,24个故事,全网阅读量突破3000万。
如今,媒体融合已成常态,但我始终难忘《春的希望》。这希望,属于田野中不辍耕耘的人们,也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重新定位、勇敢出发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