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编辑

见证版面上的历史(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08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李晓霞

  1月22日凌晨3点,顶着寒风走出报业大厦大门,不禁深吸一口气,心中紧绷的弦终于松了片刻:再过几个小时,印着“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字样的报纸就会发往全省各地,一场持续多日的硬仗在一个寻常的周三结束了。

  1月17日,全省正式进入两会时间。对于我们这些去年才加入新闻出版部的年轻编辑来说,从默默的“关注者”转向两会报道的“亲历者”,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如何更好地将全省瞩目的重大时政新闻,在报纸版面创新呈现?

  是准备许久,却又觉准备不够。

  提前数日,总值班室办公桌上,历年的河南两会版面早已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个个不经意间折起的纸角标记着不同人的翻阅痕迹。渐渐地,一处处细节填充进脑海,胸中多了几分笃定。

  每年的两会,既有延续,又有创新。于是,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这些变化——看看今年的两会大家在议论啥、两会中提到的高频词有哪些、哪些心声最适合呈现在版面上……直到深夜,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从未停止,大家在思维碰撞中寻找共鸣,将每一次的灵光乍现视若珍宝,变成版面上的一个个好标题、好提要,日后谈起来还会相视一笑。

  是第一次经历,却又觉似曾相识。

  几百个日夜,一次次从报业大厦三楼东景观区穿过,近年来与重大时政报道相关的版面就挂在走廊的醒目位置。路过的我们,时常被一个个定格历史的精彩版面吸引,伫立、凝望、思索。

  在完成最后一天两会报道的版面后,再次匆匆掠过廊道,我恍然意识到,一代代夜班编辑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版面对话过往,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此刻,翻开省两会期间的版面,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回想起来,纵是第一次经历,却似乎早已在脑海中有了无数次演习。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守着出版最后关卡的纸媒编辑来说,这句话的意义更加特别。一张纸的保存时间,远比一个编辑的职业生涯漫长,这份工作尤其需要我们带着对版面和文字的敬重,在小细节上下大功夫,将历史定格于版面之上。

河南日报特刊 03见证版面上的历史(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2025-11-08 2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