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

镜头后的抗洪记忆(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08日 第 03 版)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琮

  每年整理电脑里的新闻照片,鼠标触碰到2021年7月的文件夹时,新乡抗洪的画面便会清晰浮现。那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采访经历,更让我读懂了镜头背后的重量与温度。

  那年夏天,新乡强降雨致凤泉区大块镇告急,共产主义渠与百泉河漫堤,洪水溢出后,淹没低处的大片农田和邻近的村庄,陈堡村、块村营村上万名村民被困。政府部门迅速集结力量,消防救援支队的橙、蓝天救援队的蓝,还有无数自发赶来的民间救援者的身影,在洪水里织成一张生命救援网,争分夺秒转移群众。

  作为摄影记者,我和同事邵可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我们跟随消防救援队抵达一线,车队行至高速口便被洪水阻挡,只能换乘铲车向高地挺进。我把70—200mm长焦镜头挂在脖子上,站在摇摇晃晃的铲斗里,一手扶着车身保持平衡,一手按动快门。水下杂物随时都会磕碰到铲车底盘,溅起的洪水打湿了衣襟,可眼前的冲锋舟、铲车、半挂车接力救人的场景,容不得我有半分退缩。

  来到块村营村村口,村民紧临百泉河修筑了一条临时水坝,阻挡洪水漫堤。水坝前,嘈杂声一片。就在这时,一辆救援铲车缓缓从村里开出来,车斗里站着一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宝宝,孩子睡得正香,小脸蛋蹭在妈妈怀里。看着坝外漫到腰间的洪水,妈妈抱着宝宝的手微微发抖,下车的脚步顿住了,眼神里满是犹豫和恐惧。两位志愿者二话不说,立刻跳下水坝,蹚水向铲车走去。旁边的皮划艇也向铲车靠拢,生怕救援小宝宝时出现意外。志愿者接过妈妈手中的孩子,用双手托着孩子身体将其举过头顶,小心翼翼往水坝移动,坝上又伸出好几双接力救援的手。

  那一刻,宝宝恬静的睡颜与志愿者坚定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我喉咙一紧,迅速按下快门,为这张照片写下图片说明:“你睡得如此安然,是有人为你托起一片天。”次日,这张照片见报后,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这组照片当年获评河南新闻奖二等奖,并入围定评中国新闻奖。

  那次洪水中的“初体验”让我更加明白,摄影记者的镜头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传递温暖的桥梁。未来,我仍会带着这份初心,奔走在新闻一线,用快门定格更多人间大爱,因为我始终记得: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从不畏惧,因为总有人为同胞撑起一片天。

河南日报特刊 03镜头后的抗洪记忆(关注第26个中国记者节) 2025-11-08 2 2025年11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