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更会包装,而在于谁能经得起监管放大镜的照射。当虚假繁荣被清零,保险业才迎来可持续增长。”
□徐兵
近日,某人寿公司因“费用使用不真实”被罚34万元,并牵出个人问责。全国范围内,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罚没金额已超3亿元,禁业人数达86人,几乎是去年的两倍。监管风暴正从治表走向治里,保险业的虚火开始退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保险业热衷于造势而非造血。虚列费用、虚假承保、虚挂保费、虚假理赔等“五虚”操作,在部分机构眼中成了业绩增长的隐秘通道。一些公司把营销费用虚列成客户服务支出,把业绩数据粉饰成增长奇迹。这类看似聪明的技巧,其实是自掘陷阱——一旦穿透核查,账面繁荣瞬间坍塌。如今,随着监管手段升级,任何造假的安全区都在消失。
监管思路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过去,罚单往往止步于机构层面,如今,双罚制成为常态:罚公司,也罚个人。数据显示,今年个人罚金占比已超过两成,且处罚层级正从基层业务员延伸至公司高管。监管逻辑也随之改变——不仅问责替罪羊,而且谁决策谁担责。这意味着,一纸签字、一项批准、一个失察,都可能成为问责的起点。保险业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对权力负责、对风险敏感。
监管的精度革命还在于技术的深度渗透。一些智能检查工具等陆续上线,让抽查变为实时监测。笔者了解到,过去一个省级监管局要花两周听完的电话销售录音,如今智能系统5小时就能筛完,还能自动识别违规话术。监管不再靠人盯人,而是用数据盯人。这种监管方式不仅快、更精准,也意味着造假者将无处遁形。
这场监管深水作业的最终落脚点,不是惩罚而是重塑。保险行业的价值,不该建立在数据幻象上,而是立足于长期信任。唯有真实的产品、透明的费用和合规的行为,才能构筑保险的信用壁垒。监管有精度又强硬,是在倒逼行业去泡沫化、去伪存真。
可以预见,穿透式监管的时代已经到来。保险公司若仍沉迷于报表游戏和短期业绩,将被时代淘汰。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更会包装,而在于谁能经得起监管放大镜的照射。当虚假繁荣被清零,保险业才迎来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