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重构内心秩序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李晓敏

  11月5日,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一科,14岁的妍妍(化名)安静地坐在海帆医生对面。她双手紧夹在腿间,嘴角下垂,眼神疏离,面对询问,大多只是“嗯”一声,或摇摇头。

  “总有三个人在我脑子里说话,他们说我不属于这个世界。”这种情况最近一个月越来越频繁,妍妍这才告诉姑姑和奶奶。

  就在妍妍办理住院时,15岁的琳琳(化名)被爷爷带到医院。掀开衣袖,她双臂前侧的伤痕触目惊心,这是她用美工刀片划的。这个自幼父母离异的女孩,两年来情绪持续低落,曾多次被送到医院就诊。

  海帆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一科副主任,每天会接触到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该科目前住着四十多个孩子,“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比较常见,来就诊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是什么导致孩子的内心“停摆”?

  “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帆分析,父母关系紧张、缺乏有效沟通以及高压控制型教养方式等都是高危因素。

  更值得警惕的是,线上社交削弱了青少年建立现实深度关系的能力,虚拟世界加剧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孤立感。

  海帆回忆起一个初三男生的案例。初诊时,他异常沉默,眼神回避,整个人像被抽空了。

  深入沟通后,一条清晰的“负面螺旋”浮现:初二开始,数理化变难,成绩下滑;与好友闹翻,在班里被孤立。渐渐失眠、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内心充满“我是个失败者”的念头,却不敢告诉只强调学习的父母。

  为逃避现实痛苦,他一头扎进网络游戏。在虚拟世界里,他能获得成就感。但熬夜打游戏导致白天精神更差,学业愈发跟不上就越想逃避。父母看到“游戏毁了孩子”,于是断网、责骂,引发激烈冲突。感到全世界都不理解他,这个孩子最终走向极端。

  海帆表示,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这个孩子学会了处理情绪和认知问题;同时对父母进行家庭治疗,帮助他们理解孩子,改变沟通方式;还协调学校创造理解、帮助孩子的环境。经过多方努力,这个男孩慢慢走出了困境。

  “我们不是在制造‘听话’的孩子,而是在帮助他们重建内心秩序,并赋予家庭新的互动模式。”海帆说。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社会的支持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今年3月20日,省卫生健康委在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同步开通24小时免费心理援助热线12356。经过专业培训的接线员能迅速判断青少年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并及时干预,为孩子们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河南日报河南新闻 05帮孩子重构内心秩序 2025-11-11 2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