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
黄河、长江养育了世代中华儿女,也浇灌了璀璨的中华诗词,催生了光焰万丈的千古经典。
黄河、长江的壮丽风光,奠定了中华诗词的审美基础。黄河兼具青铜峡的恢宏与九曲十八弯的秀美,长江既有三峡的气壮山河,亦有江南水乡的温婉。诗人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线条之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色彩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具构图之美。蕴含其中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价值、审美情趣、审美理念。
黄河、长江的浩大气势,凝练了中华诗词的精神气质。杜甫一生行走黄河、长江两岸,辗转飘零的生活让他深刻体恤百姓疾苦,写下“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传世经典。黄河、长江流进诗人的血脉,培养了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成了中华诗词的精气神。
黄河、长江的宏阔境界,构筑了中华诗词的天下格局。黄河流经9省份、长江流经11省份,流域广阔,沿途留下大量诗词经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抬升了一个民族的视线高度;“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展现了还我河山的慷慨壮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彰显了纵横历史天空的自信担当。
黄河、长江的万千景象,铸就了中华诗词的高贵品质。这里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气势,也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高洁。中华文明同时拥有黄河与长江两条大河,南北文化、江河文明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中华诗词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鲜明体现,为中华文明经久不衰贡献了独特力量。
(作者系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