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诗词理论,即人们通常所讲的诗学,只有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代需要,推动诗词文化繁荣发展。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尤其要围绕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如关于诗词题材,是书写内心还是反映时代,二者并不对立。题材本无边界,就像古人写烽火、漕运一样,当代重大科技、大国重器都是时代鲜活印记,值得被诗词定格。关键在于如何艺术化表达,使作品既记录时代,又不失诗意美感。
再如诗词用词。雅俗之辩持续百年,直到今天。一方主张用词要古雅,不能直接使用新生词语,遇到“高铁”应诗化为“长龙”;另一方则强调诗词应体现时代风貌,指出古代诗人直接将“指南针”“云梯”等写进诗中,今诗亦可用“定位图”“塔吊”等现代词汇。其实,古典意象与现代词汇皆可成就精品,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全诗浑融。
创作诗词怎么用韵,也是当下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中华诗词学会提倡用《中华通韵》,同时主张“双轨并行”,统一认识的基础在于以诵读实践作为检验用韵的标准。
还有一些探讨涉及诗词价值和诗词功能。对诗词价值的判断通常有两个维度:一是看诗词本身的品质,二是看诗词对社会生活的用处。好诗词就像其他优秀文艺作品一样,都是“有正能量、有感染力,传得开、留得下”,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关于诗词功能,传统理论中的“抒情言志”“兴观群怨”等观点,依然很有价值;而结合今天的现实,还需从读者、作者、内容、影响等多维度拓展对诗词功能的认识。要在发掘、继承我国古代诗论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论,引导诗词创作和评论工作。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