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眼光看中国诗词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07 版)

  □董强

  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的文学财富。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拉斯纳霍尔凯·拉斯洛曾公开表示,自己最崇拜的文学家是唐代诗人李白。无独有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也是李白的忠实读者,还与他人合作在法国出版了关于唐诗的专著《唐诗之路》。

  很多国家都有对中国古诗词的接受史。以法国为例,17世纪传教士金尼阁刊印了拉丁文版《中国五经》,其中包含《诗经》。此后,众多学者不断翻译。从德理文侯爵开始,法国学界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唐诗。朱迪特·戈蒂埃出版的唐诗集《玉书》影响巨大,著名作曲家马勒还据此创作了《大地之歌》。

  在英语世界,1918年英国人弗莱彻出版相关书籍,将中国诗词引入英语圈。1921年,美国女诗人洛威尔和女汉学家艾斯珂合作出版《松花笺》,向美国读者推荐中国古诗词。欧美文人对中国表意文字充满兴趣,当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介绍与当地有创造力的作家相结合,便催生出了全新创作灵感。

  若将视野扩展至阿拉伯、俄罗斯、日本、韩国及南美等地,则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唐诗具有世界性,其传达的意境与世界观,都在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唐诗篇幅短小,易于传播,能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杜甫、李商隐等郑州诗人的诗作,蕴含着的中华文化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

  (作者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外国语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河南日报专版 07以世界眼光看中国诗词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