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彦青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3600年前的商都城墙遗迹与历代遗存构成“时间褶皱”,见证着历史的层叠。这里诞生了杜甫、白居易,留下了刘禹锡、李商隐的足迹,历代诗作在此交织,成为今天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
李商隐是郑州的文化符号之一,他在郑州留下的诗作虽不多,却具有代表性。以《夕阳楼》为例,首句“花明柳暗绕天愁”将视觉意象转化为弥漫的愁绪,色彩对比与心理感受交融;“上尽重城更上楼”以动觉描写深化登高的感受,空间上升反而带来情绪下坠;“欲问孤鸿向何处”中的孤鸿,是诗人的自我投射;末句“不知身世自悠悠”以否定呈现肯定,“悠悠”一词兼具时间、空间、情绪。这种视觉、动觉、情绪的通感转换,正是李商隐诗美的核心魅力之一。李商隐将日常生活中的美注入诗句,其诗“深情绵邈”的特点,能够穿越时空,让当代人产生共鸣。
我们可以在主题公园、地铁站、街区墙壁等公共空间展示诗词经典,让大家在日常行走中与诗心相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吟诵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歌熏陶;还可以创排音乐剧、话剧等艺术作品,深入展现诗人的才华与情感世界。
当诗美通过多元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当市民们每一天都能触碰到千年前诗人留下的那一份美,一座城市的诗词文化名片必然会更加闪亮。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