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科教创新平台 贯通产教共生“血脉” 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08 版)

  □潘维成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重构区域经济版图的核心力量。河南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能参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迭代的“准工程师”和“创新工匠”。

  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仍面临“供需错配、科教分离、产教隔阂”三道鸿沟。产业技术迭代与人才培养周期的时间差,导致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科研成果“锁”在论文专利中,难以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和产业动能;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挂牌”式的物理邻近,缺乏“共赢”式的化学反应。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以生物医药专业群为试点,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郑职模式”,成功打通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循环“血脉”,实现了产教“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以高能级平台筑牢“共生”根基,实现从“服务产业”到“融入产业”的能级跃升

  高职院校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首要前提是转变思维范式,从“我能为产业做什么”转向为“我就是产业创新生态的一部分”,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能与产业界“平等对话”的硬核创新平台。

  作为河南省高职院校中唯一拥有生物医药领域从国家级到省市校级完整创新平台链的院校,学校依托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系列高水平研发平台,成为集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校企联合科技攻关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平台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27项,实现成果转化28项。这些平台给学校带来了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变“人才洼地”为“创新高地”。平台成为吸附和培育“三栖双能”(讲台、实验室、生产线,能授课、能科研)优秀师资的“强磁场”,以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领军人才为核心的教师团队,不仅能“传授”成熟技术,更能“引领”创新技术。二是变“教学任务”为“科研课题”。平台的真实科研项目成为最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直接参与解决产业真实痛点,实现了从“被动学习技能”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跃迁,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路径。三是变“单向输送”为“双向赋能”。学校凭借平台的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产品中试等高附加值服务,与企业构建深度融合共同体;企业也因此更愿意投入核心资源,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建强科教创新平台,成为学校撬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阿基米德支点”,使学校从产业的“附属服务方”变为并行的“并行创新核”。

  二、以“一体双核”为引擎,系统性重塑人才培养全链条

  学校生物医药专业群创新构建“一体双核三阶四驱五维”的“郑职模式”,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驱动“育人与研创双核”协同发力,打通内部循环、贯通外部链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一体”是基座——共建实体化大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牵头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实体化运行“生命健康研究院”,该研究院既是技术研发中心,也是人才培养基地,打破了教学单位与科研单位的壁垒,实现组织架构上的“科教人一体”。“双核”为引擎——推动“人才培养”与“应用技术研创”同频共振。科研项目团队里有学生,教学改革方案里有科研成果,科研最新进展即时融入课堂教学,把教学中的难题立项为科研课题,“育人”与“研创”互为支撑,双向滋养,形成了强大的内部驱动闭环。“三阶递进”——分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一年级通过“产业大师课”“实验室探秘”等开展职业启蒙与认知;二年级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在校内“四真融通”(真岗位、真场景、真项目、真实施)实践场域中,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开展“学中创”;三年级进入企业、产业学院或研发中心,进行“顶岗研发”或“顶岗转化”,完成从“学生”到“准工程师”的蜕变。“四驱协同”——构建多元育人路径:一是平台驱动,以国家级平台引领教学标准和内容迭代更新;二是项目驱动,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教学模块;三是竞赛驱动,以高级别技能竞赛倒逼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技能提升;四是标准驱动,将研发过程中形成的新工艺、新方法转化为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四驱”协同发力,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同频同步”。“五维评价”——动态校准培养质量:打破“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评价体系,构建“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从单一的知识掌握扩展到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团队协作、职业精神等多个维度,评价结果实时反馈并动态调整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适销对路”。这一整套系统性的“组合拳”,打通了从实验室到教室,再到生产线的“任督二脉”,让科教资源如新鲜血液般在产教生态中循环流淌,滋养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三、以“郑职模式”为启示,赋能河南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郑职模式”的实践成效显著: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被企业誉为“上手快、后劲足、创新强”的“宝贝疙瘩”,专业核心竞争力持续领跑;二是实现了高能级的技术服务,学校成为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不可或缺的“创新智库”和“技术服务站”;三是赢得社会的高度认可,教学模式获各方肯定,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站在全省产业发展大局的高度审视,“郑职模式”为河南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三个启示。

  启示一:坚持“科教真融汇”,让科研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真正的科教融汇绝非简单的“科研反哺教学”,而是要通过实体化、高能级的创新平台,推动科研与教学在组织上、运行机制上、内容载体上“融为一体”。高职院校必须敢于打造自身的“科研特区”,将创新活动内化为人才培养核心环节,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锤炼创新能力。

  启示二:锚定“产业真需求”,构建从“浅层合作”到“深度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服务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为产业培养人”升级到“与产业共发展”的战略高度。高职院校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不可替代的技术服务,与龙头企业形成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唯有如此产教融合才能突破短期合作的局限性,走向长期共赢的良性循环。

  启示三:推动“系统性重塑”,以一体化思维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郑职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一体双核”等系统性设计,一体化解决师资、场域、课程、评价等深度融合的难题。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挑战,零敲碎打的改良已难以为继,必须以更大的魄力对传统人才培养生态进行全链条、系统性重塑,才能培育出适应产业变革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郑职模式”的实践探索得到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具备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当高职院校普遍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共生伙伴”,为产业持续输送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创新工匠”,河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必将马力全开,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最坚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作者系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重大项目“基于科教融汇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634)的研究成果。

河南日报专版 08建强科教创新平台 贯通产教共生“血脉” 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