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献涛 曹俊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应用性高度融合的学科,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其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负的时代使命。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各类化学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和项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其深度学习学科前沿知识,锤炼实验操作、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然而,传统的竞赛备战模式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局限:其一,目标较为单一,往往聚焦于竞赛获奖本身,“为赛而赛”的倾向明显,一旦赛事结束,相关知识技能的运用可能随之停滞;其二,受益面相对狭窄,资源集中投入于少数参赛选手,难以惠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其三,成果转化不足,竞赛中产生的优秀方案、创新思路未能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教学资源或科研雏形。这些问题使得竞赛的育人效能未能得到最大化释放,其“溢出效应”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化学学科竞赛+”的育人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以“一次学科竞赛”为中心,辐射带动“m种技能培养”,最终产出“n种系列成果”的“1+m+n”人才培养新范式。其根本宗旨是突破竞赛的短期性和局限性,延伸竞赛链条,放大竞赛价值,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科教深度融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经验。
一、核心内涵:“1+m+n”新范式详解
“1”(一个中心):即以一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化学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作为初始驱动和核心平台。它是一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起点和聚焦点,提供了真实、高阶的问题情境和明确的目标导向。
“m”(多种技能):意指通过备赛、参赛、赛后延伸的全过程,系统化、一体化地培养学生超越竞赛科目本身的综合能力(m种技能)。这包括但不限于深度自主学习能力(查阅文献、钻研前沿)、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能力、精密动手与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科技论文写作与表达能力、团队领导与协作沟通能力、时间管理与心理抗压能力等。这些技能的培养被有机嵌入到竞赛周期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收获远不止于竞赛获奖。
“n”(多元成果):指竞赛结束后,推动成果的多元化、物化和应用。不仅追求竞赛获奖这一直接成果,更着力衍生出一系列延伸成果,例如,将竞赛项目深化为科研课题或毕业设计、将解决方案整理发表为教研论文或学术论文、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典型教学案例或校本课程、将创新实验改进为普惠性的教学实验或教学设备、孵化出科技创新的专利或实物等。这使得一次竞赛投入,产生多重回报,极大提升了教育效益。
二、实施路径:“竞赛+”的对策与举措
为实现“1+m+n”范式,学校采取了以下关键对策。
重构教学组织模式:打破班级壁垒,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竞赛导师团”和“学生研究小组”。实行“项目导师制”,由导师宏观指导,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践,教师角色从“教练员”向“引导员”“合伙人”转变。
深化科教融汇过程:将最新科研成果、前沿科学问题及时转化为竞赛训练内容和讨论课题。实验室向参赛学生全面开放,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真实科研环境中锤炼技能。
构建全程赋能体系:备赛前期注重兴趣激发和基础夯实;中期强化专题突破和创新实践;后期注重成果凝练、表达展示和转化应用。同时配备心理健康、学术写作、演讲答辩等专项培训,全面支撑m种技能的养成。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秀竞赛项目向深入研究、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教学应用等方向延伸。定期组织成果分享会、教学案例研讨会,将优秀成果固化到日常教学中,惠及全体学生。
三、重要成效与“溢出效应”
学校在“化学学科竞赛+”育人新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而广泛的成效,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溢出效应”:
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生不再是“答题机器”,而是成长为具备全面素养的创新实践者。近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赛区奖10项。同时,在后续的科研立项、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将指导竞赛的心得、学生的创新点子进行理论提升和实践总结,在化学教育类期刊发表高质量教研论文5篇,有机化学先后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竞赛成为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有效反哺了一线教学。
师资队伍活力迸发:新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指导能力,形成了一支富有激情、勇于创新、善于科研的教学科研复合型导师团队。
示范辐射效应凸显:衍生出的优秀教学案例、实验改进方案、校本课程等在区域内多所学校得到推广应用,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
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园内形成了勇于探索、崇尚创新的良好学风。竞赛的引领作用激发了更多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吸引了更广泛的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总之,“化学学科竞赛+”育人新模式,通过其“1+m+n”的核心范式,将一次性的竞赛活动成功转化为一个可持续、可延伸、可放大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该模式有效地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是探索科教融汇、激发师生双主体活力、服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有益实践。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化学学科,其理念和方法也为其他基础学科的创新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化学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SJGLX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