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海东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大动脉”,物流的效率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作为办学育人的“风向标”,紧紧围绕“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机遇,以鲜明的物流职业特色为引擎,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为河南教育强省建设作出贡献。
一、筑牢思政育人阵地,凝聚立德树人强大合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始终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机制创新、体系构建、实践赋能,推动立德树人任务落地见效,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技能素养的新时代物流人才。
一是党建领航强引擎,把稳办学治校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办学全过程,着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以“专业对接产业、党建融入教学”为核心原则,实现学校各教学单位党支部全覆盖并实行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建立党建与教学协同联动机制,依托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成果,优化专业设置与办学资源配置,确保党的职业教育政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精准落地。推动“智慧物流先锋党支部”等特色党建品牌与实训基地建设深度绑定。统筹校企优质资源,与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党建联建,将“供应链红色驿站”打造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实现党组织建设与专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是构建“大思政”体系,筑牢立德树人根基。严格依照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引领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设“大国物流”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将其打造为师生感受行业发展、传承红色精神的核心平台。统筹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物流先锋讲堂”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组织教研团队系统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推动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省级思政“大比武”中斩获佳绩;积极培育“微光成炬”“田埂青年”等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三是积极打造“物流红”育人品牌,将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打造“物流红”育人品牌,推动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育人实效。积极开展校园育人环境营造,精心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长廊、“先进模范人物”旗帜路等思政阵地,不断筑牢青年学子们的信仰之基。打造“物流文化园”,组织开展“物流红色故事分享会”“红色物流基地实践研学”等主题活动,激励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企业专场宣讲、校友典型经验分享等举措,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物流岗位。
二、锚定技能育人导向,夯实产教融合发展基础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紧密对接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郑卢“空中丝绸之路”战略部署,聚焦国家战略、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持续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为物流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找准发展方位。当前,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河南省现代物流强省建设等国家和地方战略,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学校围绕国家需求,深度对接物流产业链中下游,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设现代物流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供应链运营等28个专业,形成“以物流类专业为主体,相关专业集群发展”的物流特色专业体系布局。其中,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全省最早开设的相关专业,聚焦郑州国家物流枢纽及周边区域发展需求,年均输送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占全省48%,有效填补区域航空物流人才缺口,为郑卢“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聚焦产业升级,明晰办学特色。随着物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学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明晰办学特色,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构建了以物流类、电子商务类等专业为核心,电子信息类、智能制造与交通类专业为骨干的优势专业集群,并建成覆盖国际关务、数智生产物流、跨境电商运营等十余个功能模块的航空物流综合实训中心。不仅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更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优质平台。此外,积极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牵头成立河南省物流职教集团、河南省财经职教集团,深度参与1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市域产教联合体,并与京东物流、顺丰速运、郑州航空港区相关企业等120余家物流仓储类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模式,为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基础。
三是聚焦人才需求,优化培养定位。为了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深入调研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瞄准飞机配载员、物流数据分析师等高技能人才缺口,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校企双主体、学生双身份”的育人机制。学校将企业真实项目、生产流程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实际工作内容,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近5年,学校累计培养物流行业企业人才11000余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超80%,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
三、聚焦“双师型”教师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促进教育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注重师德培育和师能培养,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坚持多渠道“开源”,扩充“双师型”教师数量,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鼓励教师取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证书评价组织培训体系,获取证书鉴定能力。
一是建立政策激励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双师型”教师政策倾斜,对于率先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可在职称评选、工资晋级中给予加分。对在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标兵评比以及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拥有杰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进行校企共育,扩充“双师型”教师数量。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与“青蓝共进”计划,积极引进企业专家担任核心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同时将校内教师送到企业一线实践并与企业教师开展联合教研,“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命名并建立名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团队,形成良好的“双师型”教师梯队。
三是开展数智驱动,提高发展性教学评价科学性。以数字技术和智能平台为核心引擎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革新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构建起“数据采集—诊断分析—精准反馈—成长支持—资源匹配”的教师教学档案袋系统,集成教学、科研、实践、师德、发展五维数据,实现对教师个体发展状况的精准诊断,为个性化支持与科学配置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四、聚焦内控综合治理,筑牢学校安全屏障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聚焦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时段,全方位筑牢学校安全屏障,打造平安校园、文明校园。
持续优化安全育人环境,推动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重视心理辅导教师配备并开展教师急救培训,创新“四心融合”心理育人模式,扎实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智慧安防”“食域安全全程监控”“智慧课堂”管理,构建覆盖校园治安、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构建“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治理闭环,创新“线上流程管控+线下动态督查”监管模式,建立常态化师生议事会反馈渠道,既保障制度落地执行,又推动制度在实践中持续完善。近年来,学校3次获评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2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五、聚焦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彰显物流职教使命担当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服务产业。学校始终扎根河南这片热土,积极服务区域发展、乡村振兴和民生需求,以实际行动彰显物流职教的使命担当,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服务区域发展,助力产业升级。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学校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和企业实践岗位,也为实验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撑。学校连续6年承办海峡两岸暨港澳物流业协同创新论坛,搭建跨区域物流创新交流高地,在促进物流行业交流合作的同时,为区域物流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注入物流动能。立足“中原农谷”核心辐射区,以物流类专业为核心抓手,深度对接城乡商品流通和“三农”发展需求,切实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效能。学校利用电商平台为驻马店农庄村、新乡刘庵村等农村地区销售农副产品2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为“中原农谷”及省内农村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100余次,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三是服务民生需求,彰显职教温度。充分发挥师资与实训资源优势,开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助力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水平与职业技能。学校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河南省工勤技能岗位培训,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贡献了力量。学校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让物流职教的担当和温度落到实处。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职业教育这片沃土,在思政育人中铸魂、在产教融合中强基、在现代治理中固本、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担当,为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物流动能”和“人才智慧”,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河南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河南物流职业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