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偃师向未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T10 版)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优箔(洛阳)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测。

  洛阳建龙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前瞻性新产品研发。

  在岳滩镇堤头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解答相关政策。

  偃师区实施“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主战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韩静 牛朝霞

  立冬的伊洛河畔,寒意挡不住偃师大地的热度: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里,焊花在智能流水线上跳跃;首阳山民宿的庭院中,游客或嬉戏玩耍、或围炉煮茶,各享其乐;政务服务大厅的“为老服务区”,志愿者正帮老人完成社保认证。

  这座承载着夏商文明基因的城市,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立足洛阳环都市区定位,确立“锚定千亿总目标、再创偃师新辉煌”战略目标,按照“13369”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实施“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主战略,集中精力拼经济、全力以赴促发展,全区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蓄势增能的良好态势。

  一组数据成为最直观的注脚:“十四五”前四年,偃师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2%,预计2025年年底突破480亿元,在全市排名比2020年晋升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高于全市4.1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偃师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0.7亿元,同比增长6.3%。工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居全市第2位。

  1 产业筑基 老工业基地的“逆袭之路”

  “我们的‘三蹦子’现在成了国际网红!”洛阳珠峰华鹰公司国际贸易部经理杨延昌的话音刚落,车间里传来电机的轰鸣——搭载自主研发绿色动力系统的三轮摩托车正陆续下线,这些发往东南亚的“偃师造”附加值提升三成,订单排到年末,还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

  珠峰华鹰的“出海记”,藏着偃师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智慧。

  产业兴,则城市兴。

  作为曾经的传统制造业重镇,偃师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而是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区战略不动摇,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瞄准“362”产业体系精准发力,左手抓传统产业升级,右手育新兴产业动能,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

  传统产业,提升!制鞋产业告别贴牌代工,52家生产企业、94家配套企业扎堆鞋业产业园,“偃师布鞋”成了区域名片;三轮摩托产业向电动化转型,首台五羊电动两轮车成功下线;针织产业园用“协会牵头、企业众筹”模式,孵化出26家电商企业,让老手艺接上了互联网快车……

  新兴产业,布局!该区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机遇,聚焦高值化利用、绿色化发展方向,全力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首批再生PET综合利用、电子废弃物智能回收拆解等项目落地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谋划了总投资80.57亿元的33个产业关联项目,到2030年将建成全国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支撑起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主导产业,壮大!按照“培优特色、壮大集群、协同发展”原则,围绕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发展铝基新材料为主导,同步发展分子筛、信息显示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重点打造4条优势产业链,构建“1+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

  项目建设,加速!始终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组织开展“三个一批”活动14期,实施“三个一批”项目83个、总投资415.85亿元,其中“签约一批”项目28个、总投资217.9亿元,“开工一批”项目31个、总投资114.85亿元,“投产一批”项目24个、总投资83.1亿元,优箔金属、力锋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达效。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25个、总投资1109.39亿元,天瑞环保、巨申高性能合金、星元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竣工投产。

  产业加速跑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托底。

  偃师区积极践行“121”工作法,把每月的12日作为集中助企服务日,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累计解决融资、用工、审批等各类问题376个,企业诉求及时答复率与满意率分别达100%和98%。在洛阳市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实现企业信用自助修复,依托政银企对接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270亿元以上。

  “以前办手续要跑断腿,现在2113项服务能网上办,不见面审批率超92%。”小微企业主李建峰的体验很直观。

  这份诚意换来了市场活力。

  截至目前,偃师区共有各类经营主体60302 户(民营企业13356家)、规上工业企业337家(民营企业316家)。通达电缆、鑫鑫铝业进入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嘉之源、强胜实业等16家企业位列洛阳民营企业50强、占比32%,数量居各县区第一。

  2 城乡融合 打破边界的“共生图景”

  “现在进城看病、逛街,走539省道只要20分钟!”山化镇寺沟村的郭进伟翻出老照片,五年前坑洼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燃气、自来水通到家门口,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老人正带着孩子打乒乓球。

  这五年,偃师新建改造通村道路94公里,敷设燃气管道800余公里,185个行政村实现供排水管网全覆盖,城乡“鸿沟”渐渐消弭。

  “十四五”期间,偃师区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抢抓撤市设区机遇,坚定不移实施“积极融入中心城区”主战略,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步伐,以城市的高颜值塑造群众的高品质生活,让城市建设品质稳步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的蝶变更为惊艳。磷肥厂片区改造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71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连霍高速偃师东出口、洛偃快速通道等工程织就“六纵九横”交通网,融入洛阳中心城区半小时圈。新区体育馆里,刚夺得省农民篮球赛总冠军的偃师队正在集训,不久后他们将代表河南征战全国“村BA”;中成·潮街、槐庙巷的夜市灯火通明,万达广场的绿色商场里人头攒动,“烟火气”中藏着城市活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化名片的升级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成功承办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拜祖活动和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客聚神都 花开五洲”客家回家赏花活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并斩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活动在此举办,让偃师成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首阳山鹿峰村“山水隐庐·塬上有家”、二里头研学实践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入运营。预计2025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760万人次、增长14.28%,旅游收入预计达19亿元、增长8.8%。

  乡村的变化更具烟火气。

  偃师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偃师小麦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偃师银条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偃师小麦、偃师银条、偃师葡萄三大农产品均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实现特色品类品牌化保护。

  此外,该区着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185个行政村(社区)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分四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村12个、富美村20个、洁美村188个;投资3.5亿元改建、新建农村道路305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完成户厕改造6.36万户,垃圾分类村总数达到167个,创建乡村建设“精品村”12个、“示范村”42个……

  如今的偃师乡村,“出门见绿、推门见景”已成日常。一幅“工业强区、农业兴区、城乡互补”的生动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3 社会治理 藏在细节里的“幸福密码”

  “前一天刚说垃圾桶位置不合理,第二天就整改了!”高龙镇高崖村村民赵广欣说起“网格板凳会”就点赞。

  在偃师,这样的民生议事平台还有很多:“槐揣梦想”网格议事会、“心悦诚府”圆桌会,从楼道灯维修到邻里纠纷,网格员随叫随到。

  近年来,偃师区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创新“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完善多元议事协商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源头化解的转变。

  治理效能“一盘棋”,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治理层面。

  偃师区把乡村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加快构建乡村共建共享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连片提升。

  强村带弱村、强村带片区。依托10个重点产业链,整合片区发展资源,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三清两建”累计收回资产及资金1.9亿元、土地1.6万亩,农村产权交易额增长89%,建成村民自治组织1150个;新建、改造乡里中心160个,建设篮球公园100 个,“三在农家”走村更走心,解决群众诉求580个,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从产业转型的“加速度”到城乡融合的“高颜值”,从治理创新的“精准度”到民生服务的“暖温度”,偃师用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潮涌伊洛千帆竞,奋楫偃师正当时。

  “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两高四着力’和‘1+2+4+N’目标任务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让经济更繁荣、生态更宜居、人民更幸福。”偃师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本版图片均由偃师区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T10奋楫偃师向未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