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美丽瀍河奋勇争先(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T9 版)

  中原美谷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瀍河回族区联东U谷科技产业社区。

  瀍河回族区打造了农文旅融合品牌“小马哒哒”。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瀍河回族区委宣传部提供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瀍河回族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推进区域教育发展“两个均衡”。

  瀍河回族区联东U谷内的东超科技。

  瀍河回族区风景如画。刘岩峰 摄

  □王少峰 邓佳英

  中原美谷、联东U谷,高品质的科技产业社区逐“新”向“智”,吸引青年人才相继“安家”瀍河;社区体育公园、邻(乡)里中心,“颜值在线”功能齐全,成了居民群众休憩的好去处;学位优质、学生回流,高标准教学环境和高质量师资队伍,瀍河教育如同一颗璀璨新星冉冉升起。如今,洛阳市瀍河回族区,这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城正拔地而起,以崭新的姿态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瀍河回族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找准定位、借势而进,研究推进全区“136”发展思路,谋划实施产业强区、教育兴区、文旅富区“三区战略”。

  瀍河这片土地上,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从文旅富区到产业强区,从教育兴区到城乡融合,从“文明之滨”到“创新之城”,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 产业重构 双谷驱动 创新裂变

  走进瀍河回族区中原美谷科创园,处处可见繁忙的建设景象和创新的活力。在洁净明亮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技术人员正忙碌调试设备。

  “我们立志成为中国最大的面膜原材料供应企业,省科学院创新团队的电子束改性技术,让我们看见了打破行业壁垒的‘硬核力量’。”上海文房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暐说。作为园区核心企业之一,文房科技面膜布切割项目年产能达10亿片,于2024年落户园区,成为中原美谷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过去,很多高端化妆品配方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如今,我们要让中原成为新的美妆智造高地。”中原美谷科技产业公司负责人杨昌澎说。

  为破解美妆产业“高端技术无源头、成果转化慢”的难题,瀍河回族区推动园区与河南省科学院共建“中原美谷技术研究院”,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共同打通从分子配方、活性成分到中试验证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去年12月,研究院牵头制定国内首个《植物纳米囊泡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随后,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到园区内“智工生物”中试车间,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衔接,研发周期缩短了60%。

  “科研在科研院所,转化在中原美谷,实现‘无缝对接’。”中原美谷产业技术研究负责人范航博士介绍,“这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区域创新合作提供了全新样本。”

  与此同时,在联东U谷科技产业社区,创新的引擎同样轰鸣作响。在东超全息(洛阳)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研发团队正在加紧调试搭载新一代“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的设备。该技术曾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2024年首批名单,如今在瀍河实现成果落地。

  “在瀍河回族区政府的协调下,我们与光电企业展开深度对接,研究技术与产品的结合点。”东超洛阳负责人梁彦铭介绍,“我们还与本地钢制家具企业合作,将全息影像技术嵌入智能家具,实现无接触操作,为传统制造注入科技活力。”

  数据显示,中原美谷入驻企业从2023年年底的5家增长到如今近40家;面膜年产能突破12亿片,水凝胶产量占全国总量65%。联东U谷一期签约30家企业,其中11家制造业项目已投产,总投资3亿元;2024年,又有宏财科技、欣瑞机械等13个项目落地,总投资超10亿元。

  “创新驱动是瀍河发展的核心密码。”副区长王冬振说。2023年,氢成动力科技(洛阳)有限公司、绥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产业强区”建设孕育强劲动能;全区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创新成为瀍河最亮底色。

  2 城市焕新 民生为本 美丽宜居

  “出门下楼就是社区体育公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下班带着孩子来这里锻炼身体,特别方便。”塔湾街道恒东社区居民马先生骄傲地说。自从家门口的社区体育公园投用后,马先生成了这里的常客。

  每天早上7点,东关街道通巷社区邻里中心邻里食堂里飘出来饭菜香,丰富的菜品、优惠的价格和整洁的就餐环境,让这里成为上班族、学生和老人的早餐点。

  瀍河回族区把邻(乡)里中心作为丰富“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载体,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运营主体,提供便民超市、托幼、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为居民打造“第二个家”,全方位满足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的生活需求。

  在城市提质更新的过程中,瀍河回族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安置房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实行“百日竞赛”推进。旭升村四期、大运河安置区、帽郭村、杨湾村等项目齐头并进,截至目前,48栋安置房已有44栋封顶。

  “我们力争让百姓早日搬进新家,享受宜居生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晓伟介绍。

  瀍河回族区老旧小区改造以“四中心一市集”为抓手,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我们整合养老、托幼、医疗等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圈’。”李晓伟介绍,“全区118个老旧小区已完成改造,惠及13750户居民。”

  老旧小区改造中,瀍河回族区同步实施“香化、绿化、果化、美化”四化提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增设停车位、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措施,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在市政建设方面,滨河北路拓宽改造、朱樱桥至九都路段雨水管网提升、消防通道打通等工程陆续完工。白马寺退水渠、中州渠综合治理、启明东路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为城市排涝防汛筑牢“安全堤”。

  “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宜居为本。”瀍河回族区更新换新颜,重塑城市格局,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3 乡村振兴 生态引领 融合发展

  在白马寺镇白王社区,青砖黛瓦与彩绘墙画交相辉映,村民赵师傅笑着说:“村里干净了、亮堂了,生活比以前舒心多了。”

  瀍河回族区探索“生态化立本、数字化破局”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一园区、一品牌、一示范、多基地”为抓手,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商业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瀍河模式”。

  “小马哒哒”品牌打出“跟着小马哒哒跑,阳光健康好味道”的口号,带动农产品向高端礼品化升级。品牌下的“龙御金桃”“御享榛礼”“金阙菌珍”等优质农产品,搭配“洛神折扇”“瀍河台灯”等文创衍生品,让“农字招牌”焕发新魅力。

  在白马寺北侧的“果蔬菌香”生态农业基地,四季皆景、处处生机。443亩的土地上分布着“可爱的菌”“放心的菜”“甜蜜的果”“快乐的鸡”四大主题区,田园咖啡、生态餐厅、品牌体验馆等业态错落有致,游客在田间地头也能享受城市级体验。

  “通过‘鸡—菜—菌—桃’循环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既环保又高效。”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若涵介绍。

  此外,瀍河回族区稳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4.8万亩,年产量达3800万斤以上,农业现代化步伐坚实有力。

  4 民生答卷 教育优先 健康守护

  科技制作、科技航模、人工智能、科技实践……10月中旬,瀍河回族区第八届校园科技节如约启幕,来自全区各中小学的5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在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中感受科学魅力,激发创新潜能。

  校园科技节不仅是展示科学教育成果的窗口,更是该区深化科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瀍河回族区坚持“教育兴区”战略,积极办好“有良知、有素质”的“两有”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校际均衡发展。

  2020年至2024年,瀍河回族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2.1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0余所,新增学位9120个。瀍河回族区还成立教育发展促进会,募集助学善款571万元,资助师生2109人次,用爱托起更多希望。

  医疗、养老、助学同步推进。瀍河回族区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辖区6家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线上医学检验结果互认,患者就医更便捷。

  在白马寺镇卫生院,AI辅助诊疗系统正在为村民会诊。“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基层诊疗水平提升了40%。”院长许星介绍,与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

  在旭升社区逸康逸乐苑养老公寓内,老人们在阳光房里下棋、聊天。“这里服务好、饭菜香,我们很安心。”张师傅说。

  瀍河回族区把慈善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今年9月,率先成立了洛阳市首支街道级慈善基金——“爱满北窑”公益帮扶基金,聚焦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匹配资源。组织开展书画义卖活动,吸引300余位爱心企业和市民参与竞拍,筹得8.6万元善款全部用于困难群众帮扶。新聘用73位各行各业的公益骨干充实到慈善事业中,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持和服务保障……从“部门推动”到“全民参与”,瀍河回族区构建起了“人人可参与、处处有慈善、时时能奉献”的慈善工作局面,把保民生兜底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5 文旅破局 古今交融 国潮崛起

  夜幕四合,霓虹初上,铜驼暮雨街区举办的啤酒节成为最吸睛的风景。随着潮流的音乐,演员们载歌载舞,市民游客沉浸其中,整个街区都沸腾起来。

  瀍河回族区深谙文旅要“出新出彩出圈”重在消费场景和文旅业态的打造。洛城中街,非遗工坊、国潮演艺、老字号餐饮、“洛YOUNG小店”,游客穿梭其间,既能品河洛风味,又能看沉浸演出,城市的“烟火气”与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完美融合。

  白马寺、汉魏洛阳城——这两张世界级文旅名片,打开了瀍河回族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依托优质资源,该区高标准推进汉魏故城片区改造提升,推动历史与现代交融,古韵与新潮共鸣。

  “我们以‘文旅+’为战略导向,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瀍河特色的文旅生态。”瀍河回族区文旅局负责人丁孟杰介绍。

  2024年“灯车房联展”活动上,新能源车销售1258台、成交额1.5亿元,这是该区连续三年举办该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了全新视觉盛宴和文旅消费新体验;无人机灯光秀以“瀍河十二景”为主题,登顶洛阳热搜,吸引现场观众超10万人次。

  此外,瀍河创新推出“音乐+旅游”“赛事+旅游”“演出+旅游”等新业态,让文旅从“白天游”延伸到“夜经济”。城市民谣《勒马听风处》《瀍河谣》MV首发即破千万播放,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6 治理创新 党建引领 数字赋能

  “以前办事要跑多趟,现在一个电话、一个网格员就能解决。”塔湾街道蓝天小区居民张女士感叹。

  瀍河回族区以党建为引领,抓实抓细“党建+网格+大数据”社会治理新模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城市大脑”为枢纽,整合社区信息、民生诉求,实现问题精准派发、闭环处理。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艺峰介绍:“我们把党建贯穿治理全过程,强化‘五基四化’建设,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33363’瀍河特色实践品牌,让社区治理更精细、更智慧。”

  同时,瀍河回族区开设“‘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专栏,收集群众意见2300余条;召开8场“共谋发展”企业座谈会,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企业意见件件有落实。

  “我们的建议被采纳后,园区问题立刻解决。”联东U谷负责人孙广通说。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也是一场行动赛。”洛阳市委常委、瀍河回族区委书记陈功表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规划为统领,用项目落地检验规划成效。”

  如今,瀍河回族区通过“三区战略”实现“三个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专业转变,从单一经济向产城融合转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瀍河回族区正以“起步即冲刺”的姿态,朝着建设更加温暖更加幸福的美丽新瀍河目标奋进。古都新城的蝶变之路,正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瀍河答卷,也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瀍河力量。

河南日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T9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美丽瀍河奋勇争先(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