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功利的兴趣最可贵

《河南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第 06 版)

  “姜萍‘无心栽花花盛开’的逆袭之路, 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不仅是最优秀的老师,而且是最持久的动力。”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17岁、93分、全球第12名……近日,一份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名单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在江苏涟水中专学服装设计的姜萍,以93分的高分名列第12位。

  “天才少女”姜萍,为什么就读于中专学校?面对央视记者,江苏涟水中专负责人介绍,姜萍中考621分,能够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之所以选择涟水中专,据姜萍自己讲,原因之一是当时她的姐姐以及两个要好的同学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另外,就是姜萍对服装专业比较感兴趣,认为这里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更有利。

  姜萍“一战成名”的励志故事,不仅充满了偶然性,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偶然性在于,此次赛事没有任何参赛门槛,共有来自各行各业的5万多人参赛,既有83岁的老人,也有14岁的初中生。姜萍参与其中,更多的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必然性在于,姜萍几乎所有的课余和晚自习时间,都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通过长期刻苦的自学,已经达到了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

  据报道,姜萍曾表示向往浙江大学。因此,姜萍“一战成名”后,不少网友都喊话浙江大学破格录取。网友的一片好心可以理解,但如此喊话确实大可不必。一方面,破格录取涉及相应程序;另一方面,姜萍也有自己的规划。既然如此,不妨尊重各自的权利与自由。

  姜萍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就在于她勇于追求内心的向往。由于对服装专业感兴趣,她没有选择读高中;由于对数学感兴趣,她不但喜欢做题,而且喜欢做难题,因为“会给我带来探索的欲望”。姜萍并没有想过一定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但她却一不小心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甚至被冠以“天才少女”接受网友膜拜。姜萍“无心栽花花盛开”的逆袭之路, 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兴趣不仅是最优秀的老师,而且是最持久的动力。

  无论做任何事,兴之所至,总能让人欲罢不能。学习如此,工作亦然。实际上,大学给人生留下的最大财富并不是知识积累,而是让人持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习未必一定是功利的,也可以是单纯地取悦自己。就像姜萍一样,她喜欢数学,仅仅是因为喜欢。

  姜萍将来会不会上大学,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那是她的个人私事,旁人无须置喙。此次事件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一个17岁的女孩不仅对职业有清晰的规划,而且对兴趣有执着的追求。姜萍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她不仅遇到了一个长期耐心辅导她的好老师,而且遇到了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赛事——那个鼓励全民参与的“数学游戏”,何尝不是培养公众数学兴趣的载体?

河南日报评论 06超越功利的兴趣最可贵 2024-06-18 2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