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飞
比起终点,很多人更喜欢起点,因为希望在此刻最为饱满。
比如元旦。
现代中国人的世界里有两个平行的重大节点,一个是春节,一个是元旦。为什么说是现代?因为在采用公历纪年以前的数千年里,中国人的元旦、新年、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称谓都是指春节,也就是正月初一。
元旦和春节相互独立也就百年时间,演变至今各自也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我们在春节注入的情感大多是家庭的团圆,文化的延续,人生的感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镌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天然觉悟。
元旦,更多的是数学和统计学意义,是更为理性的总结、梳理和计划,似乎和人情世故关联不大,比如一个很明显的证据便是——高速公路元旦不免费,2025年元旦不调休。
所以说,我想下一个可能武断的结论:春节多关于生活,元旦则是工作。
但工作何尝不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或者说工作其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工作,生活一定程度上无从谈起。
几乎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国家都会将1月1日作为所有数据计量的起点,临近元旦时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和遗憾,更会在这个节点立新年的大小目标,然后就是各种“环比”“同比”……
我的生命历程中,元旦有两个抹不去的意义,一个关于国家,一个关于家庭。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元旦,1982年的1月1日,也就是安徽小岗18个农民按下手印的四年后,“1号文件”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取消了包产到户的禁区,中国农村生产力开始尽情释放。
从1982到1986,再从2004到2024,26个“中央1号文件”让农业这一国之大本牢牢印在全体国人的心里。如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成为中国人的铁律共识,托举着中国广袤的农村从脱贫走向振兴。
作为祖辈几代土里刨食的农民家的孩子,我在上大学之前,每年还会干农活,对农业生产的记忆刻进了骨子里。在一个5口之家只有2亩薄田的山区农村,那时刻进骨子里的并不是诗情画意,而是“逃离农门”的决心。
大学毕业第二年元旦,也就是2006年1月1日,国家正式废止了于1958年通过的农业税条例。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退出历史。
我还能记起那天的心情,是农民的孩子血脉里压抑已久的兴奋。
18年弹指一挥间,同样的世界已换了人间。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老家早已实现甚至超越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标准,和城里越发接近的生活条件和城里比不了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独家小院,让老家成了如今得空就要回去休息和放松的避风港。
所以,当得知2025年元旦不调休而是单放一天假时,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失落,只能把回乡情绪继续积攒。
我自己也有大事发生在元旦。
2012年元旦,我刚过而立之年,婚礼在郑州举办。
为了这件人生大事,我足足筹备了两个月,精心挑选的礼盒和糖果,亲自设计的请柬,拍摄了刚刚开始流行的视频,来了超预期很多的宾客……在亲戚朋友、师长同事甚至可爱的学生帮助下,这场并不豪华的典礼温馨圆满。
一场典礼,让我在这个城市从此安定。两年后,可爱的女儿出生,三年后搬进龙子湖的新居,新生命带来了新的光明,宜业宜居的环境,激发了无限的奋斗豪情。
一眨眼,12年光景已过,国家更强大,生活更富足,大家都在进步。当时的朋友现在都成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当年的证婚人“郭小麦”郭天财,更是获得202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如果能够穿越回当年的元旦,我应该也会对婚礼的细节有一些修改,比如我会把催泪的告白视频,换成轻松喜悦的风格,让一起开怀成为更加开怀的前奏。
写下此文时,2024年的日历只剩5页,孩子在哼着歌写着作业,不时偷偷看一下手机,以为我们看不到而沾沾自喜;阳台上吃饱喝足的玄风鹦鹉在打盹,听见走近的脚步半睁了一下眼睛又闭上;窗外龙子湖湖心岛霓虹正好,30多层的地标建筑永和大厦上,不断变化的灯光秀绚丽夺目,倒映在微风无澜的龙子湖水面上……
虽然这是冬天的夜晚,但我不禁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似乎有着一样的如水夜色。但,也有更多的不同,那是当年的荷塘不曾有的,是朱先生和当时的中国人不敢奢望的和平与安宁。
在元旦之际看看世界,知道了岁月并不静好,明白了国泰民安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元旦之后,春节也近了,那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中国人最喜欢的成语是“好事成双”,最好就是元旦带着希望出发,春节带着美好回家。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完美的节点,希望和美好可以兼而有之?
当然有的,有好事者根据日历(公历和农历)推算,两万零六十年后的22085年,春节和元旦将在同一天!
相信那个时候,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早已经达成,天下大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