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斌
2025年的春运,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的消息称,全国人员流动量将达到9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全国铁路发送旅客将突破5亿人次。这惊人的数字里也有我的一份贡献。多亏闹钟定得早,今朝手气好,我才能第一时间抢到回老家的票,把悬了几天的心放了回去。
其实没有抢到高铁票也没关系,老家和郑州之间早就通了飞机,每天都有航班。如果实在连机票都没抢到,还有“开车回家”这条路可选。只不过就是累一点,时间长一点,但无论如何都能回家,而且,只要能到家就好了。
“只要能到家就好了”大概是所有踏上春运旅途的人心中共同的信念吧,支撑着大家在几无立锥之地的候车大厅忍受摩肩接踵,在高铁都有站票的车厢里为有需要的人让出一个座位,在堵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高速上共享方便面和热水……因为“只要到家就好了”。
到家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天,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可以不去想,饿了就吃,累了就躺,困了就睡,惬意地看父母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地操劳。上了一整年的班做了别人家一整年的媳妇儿给孩子当了一整年的妈,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困倦的午后深熬的夜晚,履行着妻职母职打工人的职,只有这几天,我是父母的娇女,可以安心做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不用打卡不用做家务不用帮改作业不用陪这陪那,只需要静静地享受着人生中这为数不多的啥也不用干的时光,把自己完全放空,再重新充满电。
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想起一路跟众多归乡人脸贴脸头碰头,我突然觉得“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了,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在春节这个时段显得尤为真切。春节回家说到底,就是一段向来处奔赴的旅程。不管那来处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村,也不管等待你的是佳肴美馔还是粗茶淡饭,只要父母还在,年就有年味儿,春节就是你一年跑下来能看见插着红旗的那个终点。在父母面前,无论多少岁,你都可以当自己是个孩子,也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不必惴惴不安也无须歉疚。
一旦父母不在,春节就变成一种负担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凄惶。这种凄惶,我在爱人脸上见到过。婆婆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家都没有过节的心情,甚至还有点“为什么要过年”的不耐烦。很多事,好像没地方问,问了也没有回应。老人在,觉得有些事永远都不必知道也永远不必学——菜是香的,汤是热的,饺子是现成的,想吃什么永远有人给做,想要什么永远能得到满足,一声“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不在之后,年会过成什么样而春节又将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而父母终究是不可逆转地衰老了,做儿女的到底也还是要接过那些如杖如钺的勺匙铲瓢,让关乎爱的记忆和味蕾基因在一粥一饭中延续下去。有些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些事确实要这样做,有些事必须这样做——我们在质疑父母中成为父母,在理解父母中与人生困境和解,在成为父母中盘算着如何对下一代耳提面命。传统与文化,也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传承。
从自己家到父母家再回到自己家,春节的短暂迁徙看似麻烦实则甜蜜。我只希望自己对每一年每一次这样的奔赴,少一点“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无所谓,多一点庆幸“人生尚有来处”的感激和感恩。将来总有一天,我也会变成孩子的来处,迎接奔赴,操持忙碌,为他们拂去疲累,带来抚慰。那是家的作用,也是年的意义,是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也不会改变精神内核的春节的最大功能。父母在哪里,年就在哪里。只要一家人团聚,就是年。明白这一点,春节就永远拥有磁石般的力量,历久弥新,永远值得惦念与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