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闫洪超
“如今咱村里有路灯,晚饭后想出门走走、串串门可方便,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了!”今年春节期间,87岁的苑翠莲老人每每讲起往昔的岁月,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的“老伙伴”——手电筒。
苑翠莲是周口市川汇区李埠口街道孙楼台村人,用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手电筒。从她记事儿起,一直陪伴她到现在,都曾经是她的好帮手,夜晚出门只要带上手电筒,她心里就踏实很多。
然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记性越来越差,晚上出门忘带手电筒的事情时常发生,“要是能像城里一样有路灯,该多省心”,老人常自言自语。其实,她盼望安装路灯的事,早已列入村里的计划,但是因为缺钱,这事“卡壳”了。
2024年6月,李埠口街道纪工委书记王鑫入户走访,了解到苑翠莲老人的烦心事和广大村民的愁盼事,迅速向区纪委监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专班作了专门汇报。不久,孙楼台村成功争取到河南省2024年度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普惠性项目资金33.3万元。
随后的许多天里,白天,王鑫经常找住建、交通、电力等部门协调,科学规划设计;傍晚,王鑫经常带领村组干部实测村里的大街小巷,商量如何安装。2025年元旦前,150盏太阳能智能控制路灯,终于“点亮”了孙楼台村的55条大街小巷。
“咱村的路灯,天一黑就明,天一明就灭,真智能!我的手电筒看来要成‘老古董’喽!”春节过后的这些天,苑翠莲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吃过晚饭后出门走走,看看街坊邻居家大门前张贴的门神、春联,悬挂的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不时地仰望一下明晃晃的路灯。